寄湖南从事

韩偓 〔唐朝〕

索寞襟怀酒半醒,无人一为解馀酲。

岸头柳色春将尽, 船背雨声天欲明。

去国正悲同旅雁,隔江何忍更啼莺。

莲花幕下风流客,试与温存谴逐情。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孤寂的情怀中,酒意半醒,没有人能为我解除残存的醉意。

岸边的柳色预示着春天即将过去,船后传来的雨声中,天色将要破晓。

离开国都,正像那一同迁徙的旅雁般悲伤,隔着江水,怎能忍受黄莺再声声啼叫。

在莲花幕下的风流才俊啊,请试着用温存的情意排遣我被贬谪的愁绪。

1. 韩偓:晚唐重要诗人,其诗多写个人经历和情感,风格清丽,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2. 莲花幕:古代对幕府的美称,源于南朝梁代,后常用来指代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

3. 从事:古代官名,汉代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唐代以后沿用,职位高低不一。

4. 情景交融:这首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描写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5. 律诗特点: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全诗八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体现了律诗的典型特征。

  • 索寞:孤寂、消沉的样子。
  • 襟怀:胸怀、心怀。
  • 馀酲:残存的醉意。
  • 去国:离开国都。
  • 旅雁:迁徙的雁,这里比喻漂泊在外的人。
  • 莲花幕:指幕府,古代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
  • 从事:古代官名,这里指在湖南幕府任职的友人。
  • 风流客:指有才学、风度潇洒的人。
  • 谴逐情:被贬谪流放的愁苦之情。

《寄湖南从事》是韩偓一首充满愁绪的抒情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首联的“索寞”“无人解馀酲”就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这是贯穿全诗的情感主线。

接着看诗歌的意象运用,“旅雁”象征着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柳色春将尽”暗示着美好时光的逝去,也烘托出诗人的失意之感,“雨声”则增添了凄清的氛围,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悲凉的意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在结构上,诗歌层层递进,首联直抒胸臆,点明愁绪;颔联和颈联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悲苦之情;尾联则将情感转向友人,表达了寻求慰藉的愿望,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完整。

另外,作为一首律诗,其对仗十分工整,如“岸头柳色”对“船背雨声”,“春将尽”对“天欲明”,不仅形式上富有美感,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晚唐诗人在动荡社会背景下的复杂情感,以及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全诗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将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首联以“索寞襟怀”“酒半醒”“无人解馀酲”开篇,直接点出自己的孤寂处境和内心的愁绪,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颔联“岸头柳色春将尽,船背雨声天欲明”,通过描写岸边即将凋零的柳色和船后伴随的雨声,既点明了时节和时间,又以春尽的景象烘托出时光流逝、人生失意之感,雨声则更添凄清氛围。

颈联“去国正悲同旅雁,隔江何忍更啼莺”,用“旅雁”比喻自己离开国都后的漂泊之苦,“啼莺”的叫声本是悦耳的,但在诗人悲苦的心境下,却只觉得难以忍受,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悲伤。

尾联“莲花幕下风流客,试与温存谴逐情”,转向友人,希望在湖南幕府任职的友人能以温存之情慰藉自己被贬谪的愁苦,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信赖,也透露出诗人渴望得到关怀的心情。全诗语言清丽,情感深沉,将个人的愁绪与景物、情境巧妙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韩偓是晚唐诗人,经历了唐末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他曾在朝中任职,后因政治斗争等原因被贬谪。这首诗是他在漂泊途中写给在湖南幕府任职的友人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处于失意漂泊的状态,通过诗句抒发了自己被贬后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期望得到慰藉的心情。

作者信息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古诗数量:386名句数量: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