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贪山水羡渔樵,自笑扬鞭趁早朝。
今日建谿惊恐后,李将军画也须烧。
长贪山水羡渔樵,自笑扬鞭趁早朝。
今日建谿惊恐后,李将军画也须烧。
长久以来贪恋山水风光,羡慕渔夫樵夫的自在生活,却又自嘲地扬着马鞭,早早去朝堂赴任。
今日在建溪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滩波之后,即便是李将军笔下的山水名画,也该付之一炬了。
1. 韩偓是晚唐诗人,其诗歌多写个人经历与情感,风格清丽,兼具写实与抒情特点。
2. 建溪是福建重要河流,为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因流经建州(今建瓯)而得名,历史上以滩多水急闻名。
3. 李思训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开创了青绿山水一派,其画作多表现宫苑、山水等,笔法细腻,色彩明艳,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深远。
4. 唐代文人常以“渔樵”象征隐逸生活,与“朝堂”代表的仕途形成对比,体现了文人对两种人生选择的思考。
这首诗围绕诗人对“奇境”的态度转变展开。开篇先交代诗人原本对山水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羡慕,同时点出自己为官的现实,形成一种内在的矛盾。而建溪的惊险经历成为了转折点,让诗人亲身体验到自然奇境的可怕之处,这种切肤之痛甚至让他觉得以往欣赏的山水名画都难以承受——因为画作中的奇险远不及现实的冲击。
从深层来看,诗歌不仅是对一次惊险经历的记录,更暗含了对“表象”与“现实”关系的思考:艺术作品(如李将军的画)对自然的描绘终究是间接的,而亲身经历的现实才更具冲击力。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在经历变故后,对生活态度可能发生的转变,从对理想化“奇境”的追求,转向对现实的敬畏与反思。
诗歌以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心态的转变,极具张力。前两句“长贪山水羡渔樵,自笑扬鞭趁早朝”,既写出诗人对山水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又自嘲式地提及为官的经历,暗含对两种生活状态的矛盾心态。后两句“今日建谿惊恐后,李将军画也须烧”则是情感的陡转,建溪的惊险现实让诗人深刻体会到,再精妙的山水画作也无法比拟自然的雄奇与险峻,甚至让人对以往欣赏的画作产生了畏惧,不愿再看,生动地表达了亲身经历险境后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奇境”认知的改变。全诗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转折自然,将个人心境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在经历建溪滩波的惊险之后所作。诗题中“建谿滩波心目惊眩”直接点出了触发创作的缘由——建溪的滩流湍急,景象令人心惊目眩。韩偓平生本喜爱奇险的景致,但此次建溪之行的亲身经历,让他从以往对奇境的沉溺转变为畏惧,这种心态的变化成为了诗歌创作的核心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