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院避暑

韩偓 〔唐朝〕

行乐江郊外,追凉山寺中。

静阴生晚绿,寂虑延清风。

运塞地维窄,气苏天宇空。

何人识幽抱,目送冥冥鸿。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江边郊外游赏玩乐,到山中寺庙里追寻清凉。

静谧的树荫催生出傍晚的绿意,宁静的思绪引来清爽的微风。

时运不通畅,仿佛大地的维度都变得狭窄;精神一振,天空也显得格外开阔。

有谁能理解我深藏的情怀,只能目送那高远天空中渐飞渐远的鸿雁。

1. 韩偓是晚唐重要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现实,风格清丽,情感真挚,在晚唐诗坛占有一定地位。

2. 诗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静阴生晚绿,寂虑延清风”“运塞地维窄,气苏天宇空”,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3. “地维”一词出自古代神话,后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指代大地,了解这一典故有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4. 鸿雁在古典诗词中常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多象征着信使、思乡之情或高远的志向等,本诗中“冥冥鸿”则烘托出诗人孤寂而又向往高远的心境。

  • 行乐:游玩取乐。
  • 追凉:寻找凉爽的地方。
  • 静阴:安静的树荫。
  • 寂虑:宁静的思绪。
  • :引来,招致。
  • 运塞:时运不通,处境艰难。
  • 地维:古代神话中维系大地的绳索,此处指大地。
  • 气苏:精神振作,心情舒展。
  • 天宇:天空。
  • 幽抱:深藏的情怀、抱负。
  • 冥冥:高远昏暗的样子,此处形容天空高远。
  • 鸿:鸿雁。

《山院避暑》是一首充满晚唐文人情怀的诗作。我们首先从字面意思入手,理解诗人在江郊外游玩、到山寺中避暑的情景。接着,通过注解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运塞”“幽抱”等,这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创作背景来看,晚唐的动荡局势对韩偓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诗中“运塞地维窄”便隐晦地反映了他对自身处境和时代的感慨。在赏析诗歌时,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诗人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到山院的景色描写中,如“寂虑延清风”,让读者感受到他在宁静环境中的思绪。

对于诗中的知识点,像对仗手法的运用,能让我们感受到古诗的形式美;而“地维”“鸿雁”等典故和意象的理解,则能提升我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说,这首诗看似在写避暑,实则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开篇“行乐江郊外,追凉山寺中”,简洁地交代了诗人的行踪,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在郊外寻凉的画面,语言平实却自然。

“静阴生晚绿,寂虑延清风”两句,对仗工整,意境清幽。“静阴”与“寂虑”相对,“生晚绿”与“延清风”呼应,将山间傍晚的静谧氛围和诗人内心的宁静状态巧妙融合,仿佛清凉的微风是因诗人的宁静思绪而到来,情景交融。

“运塞地维窄,气苏天宇空”由景入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运塞”写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让人感觉天地都变得狭窄;而“气苏”之后,又觉得天空开阔,情绪在压抑与舒展中转换,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结尾“何人识幽抱,目送冥冥鸿”以问句收尾,引人深思。诗人发出无人理解自己情怀的感叹,只能目送鸿雁远去,既流露出孤寂之感,又蕴含着一种高远的志向,余味悠长。全诗通过对山院避暑情景的描绘,将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韩偓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其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他曾经历黄巢起义等战乱,仕途也多有波折。《山院避暑》可能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与失意后,为躲避尘世的烦扰,来到山间寺庙避暑时所作。诗中既描绘了山院的清幽凉爽,也流露出他内心的孤寂、对时运的感慨以及不被人理解的情怀,反映了他在乱世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境遇的思索。

作者信息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古诗数量:386名句数量: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