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
卷帘燕子穿人去, 洗砚鱼儿触手来。
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
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
卷帘燕子穿人去, 洗砚鱼儿触手来。
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
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稀疏的雨丝从东方携来急促的雷声,小小的庭院里,清凉的空气净化了青苔。
卷起帘子,燕子穿过人群飞去;清洗砚台时,鱼儿轻触手指游来。
只希望举荐贤才以求得皇上的奖赏,唯独将拯救百姓于危难当作进身的好机会。
一旦披上战袍平定天下,像傅说那样隐居在野外的,并非没有拯救世间的才能。
1. 韩偓,晚唐诗人,其诗多写艳情,辞藻华丽,也有部分诗作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沉郁。
2. 傅说的典故:傅说本为筑墙奴隶,后被商王武丁发现其才能,提拔为相,使商朝得以中兴。后世常用“傅野”“傅岩”等代指隐居的贤才。
3. 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方式: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方式,前四句写景,后四句直接抒发情怀。
4. 晚唐诗歌特点:部分诗歌关注社会现实,抒发家国情怀,风格多沉郁顿挫,反映出时代的衰落与动荡。
《疏雨》是晚唐诗人韩偓的一首佳作。我们先从诗的题目来看,“疏雨”即稀疏的小雨,点明了诗中所描绘的天气景象。
开篇两句写景,“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不仅写出了雨、雷这些自然元素,还通过“凉气”“净莓苔”让我们感受到雨后庭院的清新,仿佛能身临其境。这两句看似只是简单的写景,实则为后面诗人抒发情感营造了氛围。
接着“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这两句充满了生活情趣。燕子的灵动,鱼儿的亲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也能体会到诗人在这样环境中的闲适。但诗人的心境并非仅仅停留在闲适上,后面的诗句便展现了他更深层的情怀。
“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这里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他希望能举荐贤才,为国家贡献力量,把拯救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种情怀在晚唐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最后“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更是将诗人的豪情壮志推向高潮。他渴望能够平定天下,并且相信世间一定有像傅说那样的贤才,能够辅佐君王,拯救世道。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景到情,层层递进,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活之趣,又抒发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歌前两句“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描绘了疏雨伴着疾雷而来,庭院因雨而显得清凉,青苔也被洗净的景象,营造出清新凉爽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两句充满生活气息,燕子穿堂而过,鱼儿轻触手指,动静结合,画面生动,展现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宁静与生机,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此时平和的心境。
后四句则转入抒情言志,“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表达了诗人一心想举荐贤才、拯救百姓于水火的愿望,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更是抒发了诗人渴望平定天下的豪情壮志,以及对贤才的信任,相信世间自有能拯救世道的人才。全诗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将个人抱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情感真挚强烈。
韩偓是晚唐时期的诗人,身处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时代。当时唐朝国力衰退,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诗人怀有报国之志和济世之心,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抒发了自己希望能够举荐贤才、为平定天下贡献力量,以及对世间仍有济世之才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