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愚

韩偓 〔唐朝〕

深院寥寥竹荫廊,披衣欹枕过年芳。

守愚不觉世途险, 无事始知春日长。

一亩落花围隙地,半竿浓日界空墙。

今来自责趋时懒,翻恨松轩书满床。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幽深的庭院寂静无声,竹林的阴影覆盖着走廊,披着衣裳斜靠在枕头上,度过美好的春光。

保持着愚拙之心,便不觉得人生道路的艰险;无所事事时,才知道春天的日子如此漫长。

一亩见方的空地上,落花环绕;半竿高的烈日,在空墙上划出界限。

如今自己责备自己懒于迎合世俗潮流,反而埋怨松轩中满床的书籍(让自己沉迷其中,与世俗疏远)。

1. 韩偓是晚唐重要诗人,其诗歌风格多反映现实,后期作品常带有隐逸闲适之情。

2. “守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处世哲学,并非真的愚笨,而是指不显露锋芒,保持本真,淡泊名利,如老子所说“大智若愚”。

3. 古诗中常用“落花”“竹”“日”等意象,“落花”常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或闲适的意境,“竹”常代表高洁、坚韧,“日”则可烘托时间流逝或环境氛围。

4.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 守愚:保持愚拙,这里是一种处世态度,指不刻意追求机巧,淡泊自守。
  • 寥寥:形容寂静、空旷。
  • 竹荫廊:竹林的阴影笼罩着走廊。
  • 披衣欹枕:披着衣服斜靠在枕头上。欹,倾斜。
  • 年芳:美好的春光,也指岁月美好的时光。
  • 世途险:人生道路艰险。
  • 隙地:空地,空闲的土地。
  • 半竿浓日:指太阳升到半竿高,阳光浓烈。
  • 界空墙:在空墙上划出界限,指阳光照射在墙上形成的光影。
  • 趋时:迎合世俗潮流,追赶时髦。
  • 松轩:种有松树的轩廊,指书斋、书房。

《守愚》是韩偓一首体现其处世态度的佳作。我们先来了解诗歌的整体脉络,首联描绘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引出闲适的氛围;颔联点出核心思想“守愚”,阐述这种态度带来的内心感受;颈联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宁静的生活氛围;尾联以自嘲的方式,强化了对“守愚”的坚守。

在理解诗歌时,要把握“守愚”的内涵,它不是真正的愚笨,而是一种智慧,是诗人在看透世途险恶后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体现了对世俗纷争的超脱。诗中的景物描写也不容忽视,无论是“竹荫廊”“落花”,还是“半竿浓日”,都服务于整体意境的营造,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以及他内心的平静。

同时,结合晚唐的时代背景,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诗人选择“守愚”,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此外,从诗歌体裁来看,这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体现了唐诗的艺术成就,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感受其韵律美和语言美。

全诗围绕“守愚”展开,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又略带自嘲的氛围。首联“深院寥寥竹荫廊,披衣欹枕过年芳”,以清幽的环境描写开篇,勾勒出寂静的庭院、竹荫覆盖的走廊,诗人披衣斜枕,悠然度过春光,为全诗奠定了闲适的基调。

颔联“守愚不觉世途险,无事始知春日长”是点睛之笔,直接点出“守愚”的处世态度,表明正是因为不刻意钻营、保持本真,才不会感受到世途的险恶;也正因无所事事,才能体会到春日的悠长,蕴含着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颈联“一亩落花围隙地,半竿浓日界空墙”继续写景,落花环绕空地,烈日在墙上投下光影,画面细腻生动,充满生活气息,进一步烘托出宁静安逸的氛围,与世俗的喧嚣形成对比。

尾联“今来自责趋时懒,翻恨松轩书满床”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懒于趋附时势,反而埋怨书房里满床的书籍让自己与世俗疏远,实则是对“守愚”态度的坚守,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将诗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韵味悠长。

韩偓是晚唐诗人,经历了唐末的战乱和政治动荡。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官场黑暗,许多文人在乱世中难以施展抱负,甚至面临生命危险。韩偓本人也多次遭遇政治风波,后期可能选择了隐居避世的生活。

这首《守愚》很可能是他在经历了世事变迁后所作,诗中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远离世俗纷争的心境,通过描绘宁静的庭院生活,表达了对官场险恶的厌倦和对简单闲适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处世选择。

作者信息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古诗数量:386名句数量: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