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访卢秀才

韩偓 〔唐朝〕

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

频频强入风流坐,酒肆应疑阮步兵。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心中默念药方棋谱与玄理文章,本已忘却那杨柳细腰芙蓉面庞。
却仍频频强入风雅聚会之地,怕是要被酒家认作阮籍般的狂士。

1. 意象对立:医药棋谱(理性)与美人形象(感性)的强烈对比
2. 用典艺术:阮籍典故的深层政治隐喻
3. 晚唐诗歌特征:含蓄表达政治态度,追求"韵外之致"
4. 七绝体式:平仄严谨,转合有力(首句入韵式)

  • 药诀棋经:指医药典籍与围棋棋谱,象征隐逸生活。
  • 柳腰莲脸:借指女子曼妙姿容,此处喻尘世诱惑。
  • 阮步兵:即阮籍,魏晋名士,常借醉酒避世,此处诗人自况。
  • 风流坐:指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次:
① 表面写隐居读书却难忘风月场
② 实则表现士人仕隐抉择的痛苦
③ 深层反映唐末知识分子对乱世的疏离感。艺术上,通过"应疑"的揣测语气,将自我调侃与时代批判融为一体,展现韩偓"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

全诗采用"欲抑先扬"手法:首句铺陈高士形象,次句"本忘情"却暗转,后两句通过"频频强入"揭示心迹矛盾。典故运用精妙,"阮步兵"之喻既显风骨又含悲凉,体现晚唐士人在政治漩涡中的典型心态。

此诗作于晚唐动荡时期,韩偓因政治倾轧被迫隐居。诗中通过"药诀棋经"与"柳腰莲脸"的对比,反映诗人试图超脱却难舍尘世的矛盾心理,末句以阮籍自喻,暗含对时局的无奈与避世之志。

作者信息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古诗数量:386名句数量: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