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钵过丹阳。
十年栖止如何报,好与南谯剩炷香。
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钵过丹阳。
十年栖止如何报,好与南谯剩炷香。
东阁冷清无人往来,世事渺茫难测,
老僧手持钵盂缓缓行过丹阳。
十年间在此栖身止息,该如何报答这份恩情?
唯有与南谯的故人共燃一炷残香。
1. 唐代僧人称号中“上人”是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2. 钵盂为佛教比丘六物之一,是云游僧重要标识
3. 金陵(今南京)在唐末为文人避难聚集地
4. “炷香”计时方式在唐代禅寺普遍使用
5. 吴融诗风兼具温李派绮丽与贾岛派清瘦的特点
此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次:
① 表层叙事:记录偶遇僧人的日常场景
② 情感表达:通过“如何报”“好与”等虚词,传递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绪
③ 时代隐喻:“东阁无人”暗指唐末官僚体系溃散,“持钵”象征乱世中宗教的延续性
艺术上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借一炷香的微小意象,承载十年人生重量的慨叹。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两个画面:首句“东阁无人”的寂寥与次句“老僧持钵”的流动形成静动对照。“十年”与“一炷香”的时间跨度中,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物质馈赠的无力与精神共鸣的珍贵。末句“剩炷香”三字尤妙,既写实景,又隐喻佛法余韵与文人雅趣的融合,体现晚唐诗僧交往中特有的空灵淡远之美。
此诗作于吴融晚年流寓金陵期间。唐末战乱频仍,诗人历经仕途浮沉后,在金陵偶遇旧识悟空上人。诗中“十年栖止”暗示长期漂泊,而“南谯”可能关联其早年经历。通过老僧持钵的意象,既表达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亦透露出乱世中知识分子寻求精神慰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