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尚颜师

吴融 〔唐朝〕

僧中难得静,静得是吾师。

到阙不求紫,归山只爱诗。

临风翘雪足,向日剃霜髭。

自叹眠漳久,双林动所思。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僧人中很难做到内心宁静,而能达到宁静境界的人就是我的老师。

到了朝廷不谋求紫色官服(不追求功名),回到山中只喜爱诗歌。

迎着风抬起洁白如雪的脚,对着太阳剃去白如霜的胡须。

自己感叹在漳水边居住太久,看到两岸树林触动了思绪。

1. 晚唐诗歌:吴融是晚唐诗人,晚唐诗歌多带有感伤、隐逸的色彩,此诗体现了当时部分文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 诗僧文化:唐代有不少诗僧,他们既是僧人,又擅长诗歌创作,尚颜就是其中之一,诗僧的作品往往蕴含着禅意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3. 借景抒情:尾联“双林动所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树林触动思绪,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 对比手法:颔联“到阙不求紫,归山只爱诗”运用对比,突出了尚颜师不慕功名、热爱山林诗歌生活的特点。

  • 尚颜师:指尚颜和尚,是作者的友人。
  • 僧中难得静:在僧人之中,能够真正做到内心宁静是很不容易的。
  • 吾师:我的老师,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尚颜师的敬佩。
  • 到阙不求紫:到了朝廷也不追求紫色的官服,古代紫色常为高官服饰颜色,这里指不追求功名。
  • 归山只爱诗:回到山中后,只喜爱诗歌创作与欣赏。
  • 临风翘雪足:迎着风抬起洁白如雪的脚,形容尚颜师的清苦与高洁。
  • 向日剃霜髭:对着太阳剃去白如霜的胡须,描绘尚颜师的日常生活场景。
  • 眠漳久:在漳水边居住了很长时间。漳,指漳水。
  • 双林动所思:两岸的树林触动了自己的思绪。

《寄尚颜师》是吴融写给诗僧尚颜的一首诗,整首诗从尚颜师的“静”入手,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他的品格和生活状态。首先,作者直接点出在僧人中能做到宁静是难得的,而尚颜师就是这样的人,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接着,通过尚颜师到朝廷不追求功名,回到山中只爱诗歌,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慕世俗名利、一心追求精神世界的僧人形象。然后,作者用“临风翘雪足,向日剃霜髭”这两个具体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尚颜师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他生活的清苦以及那份不为外界所动的宁静。最后,作者由尚颜师联想到自己,感叹自己在漳水边居住已久,被世俗所扰,看到树林便引发了对尚颜师那种生活的向往和自身处境的感慨。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尚颜师的高尚品格,也反映了晚唐时期一些文人在动荡社会中的心境,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佳作。我们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其中运用的对比和借景抒情等手法,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全诗围绕尚颜师的“静”展开,首联“僧中难得静,静得是吾师”直接点出尚颜师在僧人中以宁静著称,奠定了对其敬佩的基调。颔联“到阙不求紫,归山只爱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尚颜师不慕功名、热爱诗歌与山林生活的品格,突出其淡泊名利的心境。颈联“临风翘雪足,向日剃霜髭”选取了两个生动的生活细节,描绘出尚颜师清苦而高洁的形象,画面感极强,将其超然物外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尾联“自叹眠漳久,双林动所思”由尚颜师联想到自身,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久居世俗的感慨以及受到尚颜师影响后产生的归隐思绪,使情感更加真挚深沉。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尚颜师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吴融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官场腐败。尚颜是唐代著名诗僧,以诗闻名,性情淡泊。此诗是吴融寄给尚颜师的作品,可能是在作者经历了世俗的纷扰后,看到尚颜师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心生感慨而作,表达了对尚颜师宁静淡泊心境的敬佩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古诗数量:329名句数量: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