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上峡归东蜀

吴融 〔唐朝〕

巴字江流一棹回,紫袈裟是禁中裁。

如从十二峰前过,莫赋佳人殊未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沿着如"巴"字般蜿蜒的江流,你驾着一叶扁舟返回故乡;身上的紫色袈裟,是在宫廷中精心裁制的。

如果从巫山十二峰前经过,请不要吟诵那些关于美人尚未到来的诗句。

1. 巴字江:长江流经巴蜀地区的一段,因河道曲折形似"巴"字而得名,是古代文人诗作中常见的地理意象。

2. 紫袈裟:在古代,紫色为尊贵之色,紫袈裟多为朝廷赐予高僧的荣誉,象征着僧人受到的礼遇和尊崇。

3. 巫山十二峰:位于长江三峡的巫峡段,包括神女峰等著名山峰,自古以来与神女传说紧密相连,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常被用来寄托情思。

4.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多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细腻表达,往往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吴融的这首诗便是典型代表。

  • 巴字江:指长江在四川、重庆一带的河段,因江流曲折如"巴"字而得名。
  • :划船的工具,这里代指船。
  • 紫袈裟:僧人所穿的袈裟,紫色袈裟在古代多为朝廷所赐,象征荣誉。
  • 禁中:指皇宫内。
  •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是长江三峡的著名景点,传说与神女相关。
  • 佳人:这里指巫山神女,也可泛指美女。
  • 殊未来:还没有到来。

《送僧上峡归东蜀》是晚唐诗人吴融的一首送别诗,通过对僧人返乡情景的描绘,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宗教等方面的思考。

在理解这首诗时,首先要把握诗歌的叙事线索:诗人送别一位僧人,僧人沿着巴字江乘船返回东蜀,他身着来自皇宫的紫袈裟,身份不凡。诗人特意叮嘱他经过巫山十二峰时,不要吟诵关于"佳人殊未来"的诗句。

其次,要体会诗中的情感内涵。表面上看,这是一首简单的送别诗,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多层情感:有对友人旅途的牵挂,有对僧人特殊身份的暗示,还有通过"莫赋佳人"的叮嘱所体现出的对友人坚守修行的期许。

另外,诗中的意象运用也值得关注。"巴字江"不仅点明了地理位置,其曲折的形态也暗示了人生道路的复杂;"紫袈裟"既交代了僧人的特殊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观念;"十二峰"和"佳人"则借用古老传说,为诗歌增添了浪漫色彩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将送别场景与深层情感完美结合,展现了晚唐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送别诗构思巧妙,情景交融,既写出了送别时的场景,又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意趣。

首句"巴字江流一棹回",以"巴字江"点明僧人返乡的路线,"一棹回"则勾勒出僧人独自驾舟返回的画面,简洁而生动,既写出了江路的曲折,又暗示了行程的遥远。

次句"紫袈裟是禁中裁",通过描写僧人所穿的袈裟来自皇宫,暗示这位僧人可能有过在京城停留或受到朝廷礼遇的经历,为人物增添了一层特殊的背景,也让送别更具深意。

后两句"如从十二峰前过,莫赋佳人殊未来",是诗人对僧人的叮嘱。巫山十二峰与神女的传说相关,诗人却提醒僧人不要吟诵有关"佳人未来"的诗句,看似诙谐,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既可能是希望僧人不为世俗情爱所扰,坚守佛门本真;也可能是借神女传说,委婉表达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别出心裁,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意境深远,将送别之情、旅途之景与人生感悟巧妙融合,体现了吴融诗歌"语精意婉"的特点。

吴融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怀。这首诗是诗人送别一位僧人返回东蜀(今四川一带)时所作。当时僧人可能刚从京城出发,途经三峡返回故乡,诗人借此诗表达送别之情,并结合沿途景物抒发感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但佛教依然盛行,僧人云游四方是常见现象,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氛围。

作者信息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古诗数量:329名句数量: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