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门外彻安西,一百年前断鼓鼙。
犬解人歌曾入唱, 马称龙子几来嘶。
自从辽水烟尘起,更到涂山道路迷。
今日登临须下泪,行人无个草萋萋。
安西门外彻安西,一百年前断鼓鼙。
犬解人歌曾入唱, 马称龙子几来嘶。
自从辽水烟尘起,更到涂山道路迷。
今日登临须下泪,行人无个草萋萋。
安西门外的安西之地,百年前战鼓声已断绝。
狗儿能懂人歌曾入唱,马儿被称为龙子几度嘶鸣。
自从辽水战事烟尘起,再到涂山道路迷失方向。
今日登临此地须落泪,行人稀少只见草木萋萋。
1. 安西都护府历史沿革
2. 晚唐边疆诗特点
3. 吴融诗歌风格
4. 唐代西域文化元素
5. 古诗中时空转换手法
本诗讲解要点:
1. 首联通过"彻安西""断鼓鼙"建立历史纵深
2. 颔联用典型西域意象"犬马"勾起回忆
3. 颈联"辽水""涂山"形成地理空间的张力
4. "须下泪""草萋萋"体现以景结情手法
5. 全诗反映晚唐诗人对帝国衰落的典型书写方式
此诗以安西门为切入点,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大唐衰败。
"一百年前断鼓鼙"暗示安西失陷已久,"犬马"二句回忆昔日西域特色。
后联以"辽水""涂山"象征边疆与中原的双重危机,
尾联"无个草萋萋"以荒芜之景收束,沉痛至极。
全诗时空交错,意象典型,在平实语言中蕴含深沉历史感慨。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唐朝国力衰微,边疆不稳。
安西都护府早已沦陷,诗人吴融途经安西门,
感怀昔日大唐西域的辉煌与今日的荒凉,
对比辽东战事与中原混乱,抒发忧国伤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