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
不同天下人为非, 兄弟相看自为是。
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
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
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
不同天下人为非, 兄弟相看自为是。
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
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
首阳山枕靠着黄河的流水,山上有两位贤人曾经饿死在那里。
他们不愿和天下人一起做不义之事,兄弟二人相视,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道义。
于是让千秋万代的人都知晓他们的心意,作为臣子,贵在坚守道义而不看重自身性命。
他们的英灵永远存在于白云之间,应该会嘲笑那些随波逐流、苟且偷生而饱腹的人。
1. 伯夷、叔齐典故:商代孤竹君之子,因互让君位而逃奔周国,后反对周武王以武力伐纣,武王灭商后,二人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成为后世坚守气节、重义轻生的象征。
2. 借古讽今: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指通过对古代人事的评述来讽刺现实中的类似现象,本诗即运用此手法,借伯夷、叔齐之事批判晚唐社会的道德败坏。
3. 吴融:晚唐诗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俊爽,注重抒发真情实感。
这首《首阳山》是吴融借咏史来表达个人情怀的诗作。首先,我们要了解诗中核心的历史典故——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故事,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诗人开篇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首阳山及其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关系,引出两位主人公的事迹,奠定了全诗怀古思贤的基调。
中间两联着重刻画伯夷、叔齐的品格。"不同天下人为非"体现了他们不随波逐流的坚定立场,"兄弟相看自为是"则展现出他们彼此认同、坚守道义的默契。"为臣贵义不贵身"是诗人对二人精神的提炼,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强调了道义高于生命的价值观。
最后一联以浪漫的想象,将二人的英灵置于白云之间,使其形象更加高洁,同时通过"应笑随时饱死人"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为了生存而放弃原则的人。结合晚唐的社会背景,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创作此诗的用意,他不仅是在赞美古人,更是在呼唤当时社会缺失的道义与气节。学习这首诗,不仅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更要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和诗人的现实关怀。
全诗围绕首阳山伯夷、叔齐的故事展开,开篇点出地点与人物事迹,"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背景,引人深思。接着"不同天下人为非,兄弟相看自为是",赞美了二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道义的品格。"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进一步升华主题,强调他们的精神流传千古,凸显出"贵义不贵身"的崇高境界。最后"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以想象之笔,将二人英灵与白云相伴,反衬出那些苟活者的渺小,讽刺意味浓厚。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借古抒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吴融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道德沦丧,不少人趋炎附势,不顾道义。诗人通过凭吊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借古讽今,表达对坚守气节、重视道义之人的赞美,以及对世俗中随波逐流、丧失原则者的批判,寄寓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