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马嵬驿

未知 〔唐朝〕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马嵬坡的烟柳正轻柔地随风摇曳,又一次看到皇帝的车驾从蜀地返回。

九泉之下的唐玄宗应该会有话说吧,这一次再也不要埋怨杨贵妃了。

1. 马嵬驿:历史上著名的地点,因安史之乱中杨贵妃之死而闻名,是唐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2. 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唐朝的政治、经济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唐玄宗与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前期开创“开元盛世”,后期因宠爱杨贵妃,朝政逐渐荒废,最终引发安史之乱。杨贵妃杨玉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女,其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被广泛流传。

4. 借古讽今:这首诗虽咏叹历史,但也可能暗含对现实的感慨,是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 马嵬驿:即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是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地方。
  •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 銮舆:指皇帝的车驾。
  • 幸蜀: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地(今四川)。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 泉下:黄泉之下,指阴间。
  • 阿蛮:唐玄宗的小名。
  • 杨妃:即杨贵妃杨玉环,唐玄宗的宠妃,安史之乱中被赐死在马嵬坡。

《题马嵬驿》是一首颇具深意的咏史绝句。首先,我们从题目来看,“题马嵬驿”表明这是一首题写在马嵬驿的诗,直接点出了诗歌的创作地点和关联的历史场景。

首句写景,“马嵬烟柳正依依”,烟柳依依的景象不仅勾勒出马嵬驿的环境,更带有一种伤感、迷离的情调,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发生在这里的悲剧故事。第二句“重见銮舆幸蜀归”,“銮舆幸蜀”是安史之乱中的重大事件,而“重见”二字则耐人寻味,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再次看到相关的历史印记,也可以看作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最后两句是诗歌的核心,诗人以独特的想象,让唐玄宗在泉下“有语”,并且说出“这回休更怨杨妃”,这是对传统观点的一种颠覆。在很多记载和作品中,杨贵妃常被视为安史之乱的诱因之一,而此诗则将视角转向唐玄宗自身,暗示王朝的兴衰不应简单归咎于女性,更应从统治者自身寻找原因,这种观点在当时是较为难得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马嵬驿相关历史的咏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意味深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歌开篇“马嵬烟柳正依依”以景起兴,描绘出马嵬坡上烟柳轻柔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迷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重见銮舆幸蜀归”点明事件,既可能指唐玄宗从蜀地返回,也暗含着对历史的回望。

后两句“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想象的口吻,让九泉之下的唐玄宗发声,否定了将祸乱归咎于杨贵妃的观点,视角独特,打破了传统的“红颜祸水”论调,体现出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全诗语言简洁,却意蕴深远,引人深思。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具体时间不详。马嵬驿因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赐死于此而成为历史上的重要地点,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常咏叹的对象。此诗当是诗人途经马嵬驿,联想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后所作,借景抒情,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