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猿鸟共山居,吟月吟风两鬓疏。
新句未尝忘教化, 上才争忍不吹嘘。
全家欲去干戈后,大国中兴礼乐初。
从此升腾休说命,只希公道数封书。
半生猿鸟共山居,吟月吟风两鬓疏。
新句未尝忘教化, 上才争忍不吹嘘。
全家欲去干戈后,大国中兴礼乐初。
从此升腾休说命,只希公道数封书。
半生都与猿猴飞鸟一同在山中居住,在吟赏明月清风中两鬓渐渐稀疏。
新作的诗句从未忘记劝诫教化的意义,对于有杰出才能的人怎忍心不加以赞扬?
战乱平息后,全家想要离开(山中),国家复兴,礼乐制度刚刚开始重建。
从今往后仕途高升不要再谈论命运,只希望能有几次公正的举荐文书。
1.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主要职责是规谏君主、议论朝政得失,在唐朝属于门下省,是重要的言官职位。
2. 中兴:指国家在衰落之后重新兴盛起来,历史上有多个朝代出现过中兴局面,如唐朝的“元和中兴”等。
3.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制度体系,礼主要指社会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乐则指配合礼仪的音乐,二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
4. 古代隐居文化:在古代,一些文人因不满现实、仕途不顺或追求闲适生活而选择隐居山林,形成了独特的隐居文化,这首诗就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下文人的生活与心境。
《山中寄崔谏议》是一首表达诗人人生境遇与抱负的诗作。首先,我们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前半生的隐居生活,“半生猿鸟共山居”描绘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清幽环境,而“吟月吟风两鬓疏”则在这样的环境中增添了岁月的痕迹。
接着,诗人的目光从个人生活转向更广阔的层面,“新句未尝忘教化,上才争忍不吹嘘”体现了他虽隐居但心系社会,重视教化和人才的思想。这也为他后来想要出山入世做了铺垫。
当战乱平息,国家迎来中兴,礼乐制度开始重建,诗人看到了机遇,“全家欲去干戈后,大国中兴礼乐初”展现了他顺应时代变化,希望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想法。
最后,诗人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从此升腾休说命,只希公道数封书”,他不将命运寄托于虚无,而是希望通过公正的举荐获得机会,这种积极向上、相信公道的态度,是这首诗传递出的重要精神内涵。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描写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又融入了时代背景,情感真挚,思想深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特定历史时期,心怀家国、积极进取的文人形象。
这首诗开篇“半生猿鸟共山居,吟月吟风两鬓疏”,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诗人半生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猿鸟共居”尽显山林的清幽,“两鬓疏”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新句未尝忘教化,上才争忍不吹嘘”两句,体现了诗人即使身处山林,也不忘社会责任,关注人才的态度,展现了其心怀天下的情怀。
“全家欲去干戈后,大国中兴礼乐初”则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在战乱结束、国家中兴的背景下,诗人产生了入世的想法,反映了时代背景对个人选择的影响。
最后“从此升腾休说命,只希公道数封书”,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公正举荐实现仕途发展的愿望,不迷信命运,而是寄希望于公道,展现了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个人经历、情怀与时代背景巧妙融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由于作者未知,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句内容推测,当时可能正值战乱平息后,国家开始复兴,重建礼乐制度。诗人此前可能长期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此时有了出山入世的想法,希望通过崔谏议的公正举荐,在仕途上有所发展,施展自己的抱负,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家中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