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昈归麻川

杜荀鹤 〔唐朝〕

麻川清见底,似入武陵溪。

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

酒旗和柳动,僧屋与云齐。

即此吾乡路,怀君梦不迷。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麻川的江水清澈见底,仿佛进入了武陵溪的桃花源。两岸青山对峙相迎,三春时节鸟儿杂乱啼鸣。酒旗随风轻拂垂柳,僧人屋舍与白云齐平。这正是我的故乡之路,思念你时梦境也不会迷失方向。

  • 五言律诗的平仄对仗规范(首联、颔联、颈联严格对仗)
  • 用典手法的化用(武陵溪典故的意象移植)
  • 山水田园诗派的继承与发展
  • 晚唐诗歌的隐逸文化特征
  • 送别诗的创新表达方式(将乡愁与友情融合)
  • 武陵溪: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比喻麻川的幽美宁静。
  •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泛指整个春天。
  • 酒旗:酒家的招牌,亦指酒肆。
  • 梦不迷:暗含思念深切,即使梦中也能辨认归途。

本诗是杜荀鹤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首联以"清见底"点出麻川水质特征,用武陵溪的典故构建理想国想象。中二联通过"山相向""鸟乱啼"的动态描写,与"酒旗动""僧屋齐"的静态画面形成张力。尾联巧妙将"吾乡路"与"怀君"结合,既表达送别之情,又暗含"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思。全诗语言平易近人而意境深远,体现了杜荀鹤"不惟写景,亦兼抒情"的创作特点。

全诗以"麻川清见底"起笔,以武陵溪作比,奠定清新脱俗的意境基调。颔联"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运用拟人手法,将山水写活,展现春日生机。颈联"酒旗和柳动,僧屋与云齐"巧妙勾勒人文景观,暗含超然物外之趣。尾联"即此吾乡路,怀君梦不迷"将送别之情与怀乡之意交融,以虚实相生的手法深化情感厚度。

此诗创作于晚唐杜荀鹤隐居时期。麻川为作者故乡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一带水系,诗中借送别友人之机,抒发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晚唐社会动荡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山水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