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柳

未知 〔唐朝〕

金风渐利露珠团,广陌长堤黛色残。

水殿狂游隋炀帝,一千馀里可堪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秋风渐渐变得凛冽,露珠凝结成团,宽阔的道路和长长的河堤上,柳树深青的颜色已经残败。

想当年隋炀帝在水上宫殿纵情游乐,如今这一千多里的柳树景象,怎堪入目啊。

1. 金风: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秋风,因秋属五行中的金而得名。

2. 隋炀帝与大运河: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但也因过度劳役百姓而引发民怨,是导致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咏史怀古诗: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遗迹的吟咏,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寄托对现实的思考。此诗便是典型的咏史怀古诗。

4. 借景抒情: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这首诗中,诗人借“衰柳”的景象,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隋炀帝荒淫无道的批判。

  • 金风:指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 渐利:渐渐变得锋利,这里形容秋风越来越寒冷凛冽。
  • 露珠团:露珠凝结成球状。
  • 广陌:宽阔的道路。
  • 长堤:长长的河堤。
  • 黛色残:深青黑色(指柳树的颜色)已经衰败。黛,青黑色的颜料,常用来形容女子眉毛,这里借指柳树的颜色。
  • 水殿狂游:指隋炀帝乘坐龙舟在运河上肆意游乐的情景。水殿,指隋炀帝在龙舟上的宫殿式建筑。
  • 隋炀帝:隋朝的第二代皇帝杨广,他开凿大运河,曾多次乘龙舟巡游江都(今扬州),耗费大量民力物力。
  • 一千馀里:指大运河沿岸长达一千多里的柳树,隋炀帝曾下令在运河两岸种植柳树。馀,同“余”。
  • 可堪看:怎堪看,不堪看,形容景象衰败,让人不忍心看。

我们先来读这首《衰柳》,感受一下诗中的氛围。“金风渐利露珠团”,开篇就点出了时节是秋天,秋风越来越凉,露珠都凝结起来了,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接着“广陌长堤黛色残”,告诉我们在宽阔的道路和长长的河堤边,柳树原本青黑的颜色已经变得衰败,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秋日柳衰的景象。

然后我们再看后两句,“水殿狂游隋炀帝,一千馀里可堪看”。这里诗人由眼前的衰柳想到了历史人物隋炀帝。隋炀帝当年在水上宫殿尽情游玩,还下令在运河两岸种了很多柳树,那些柳树曾经绵延一千多里。可如今呢,这些柳树都衰败了,这景象实在是让人不忍心看。

诗人写这首诗,不只是在说柳树,更是在借柳树的衰败来谈论历史。隋炀帝因为自己的贪玩和奢侈,让百姓受苦,最终隋朝也灭亡了。现在看到这些曾经见证他奢华的柳树变成这般模样,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统治者如果不体恤百姓,最终会被历史抛弃。整首诗虽然篇幅短,但通过写景和咏史的结合,把道理说得很明白,也很有感染力。

这首诗以“衰柳”为题,借景抒情,将写景与咏史巧妙结合。首联“金风渐利露珠团,广陌长堤黛色残”,描绘了秋日里秋风渐紧、露珠凝结,曾经翠绿的柳树在宽阔的道路和长堤旁已然衰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为下文的咏史做了铺垫。

颔联“水殿狂游隋炀帝,一千馀里可堪看”,由眼前的衰柳联想到当年隋炀帝乘坐水殿龙舟肆意游乐,下令在运河两岸种植柳树的往事。如今这绵延一千多里的柳树已然衰败,不堪入目,既写出了自然景象的变迁,更暗含了对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批判。诗人没有直接议论,而是通过今昔对比,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历史感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作者未知,从内容来看,当是唐朝诗人凭吊隋代遗迹之作。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并下令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形成了“绿杨荫里白沙堤”的景象。然而,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劳民伤财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唐朝诗人常常通过对隋代遗迹的吟咏,来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此诗便是这类作品之一,借秋日衰柳的景象,暗讽隋炀帝的荒淫无道,感叹历史的变迁。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