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后登唐兴寺水阁

杜荀鹤 〔唐朝〕

一雨三秋色,萧条古寺间。

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

白日生新事,何时得暂闲。

将知老僧意,未必恋松关。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场秋雨过后,尽显深秋的景色,古老的寺院里一片萧条冷落。

没有什么特别的缘由登上水阁,却发现这里有些地方像家乡的山。

白天不断地发生新的事情,不知何时才能得到片刻的清闲。

大概能明白老僧的心意,未必是留恋这寺院的清幽寂寥。

1. 杜荀鹤,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晓畅。

2. 唐诗的体裁: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讲究对仗。

3. 诗中的意象:“雨”“秋”“古寺”“水阁”等意象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雨”常与愁绪相关,“秋”多传达萧瑟、思乡之情,“古寺”“水阁”则常营造清幽、寂寥的氛围。

4.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描写雨后深秋的萧条景象以及水阁所见之景,抒发了内心的思乡之情、对闲适生活的渴望等情感。

  • 霁后:雨后或雪后转晴。
  • 唐兴寺:寺庙名称,具体位置不详。
  • 水阁:建在水边或水上的楼阁。
  • 三秋:指秋季,秋季有三个月,故称三秋。
  • 萧条:寂寥冷落,毫无生气。
  • 无端:没有缘由,没有道理。
  • 家山:家乡的山,代指家乡。
  • 白日:白天。
  • 将知:大概知道,约略知晓。
  • 老僧:年老的僧人。
  • 松关:指寺庙,因寺庙多在山林,以松为关,故代指寺院。

《霁后登唐兴寺水阁》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五言律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在雨后登上唐兴寺的水阁,看到深秋时节古寺的萧条景象,心中生出诸多感慨。

首联描绘了雨后深秋古寺的寂寥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秋日的清冷和古寺的幽静。颔联中,诗人不经意间登上水阁,却发现此处有像家乡的地方,这一下子就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种在异乡偶遇似家乡景致时的复杂心情。

颈联则从景物转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白天总有各种事情纷至沓来,让人不得清闲,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生活的忙碌与不易。尾联诗人猜测老僧的心意,未必留恋寺院生活,这既可能是对老僧的理解,也可能暗含着诗人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同时,了解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以及杜荀鹤的诗歌风格,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赏析这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晚唐时期文人的心境和社会风貌。

首联“一雨三秋色,萧条古寺间”,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雨后深秋古寺的景象,“萧条”一词奠定了全诗寂寥的基调。秋雨过后,秋色更浓,古寺在这样的氛围中更显冷落,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颔联“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写诗人登上水阁的缘由并无特殊,却在阁上看到了类似家乡的景象,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无端”二字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诗人内心的茫然与漂泊之感。

颈联“白日生新事,何时得暂闲”,由景及人,从自然景象转向对自身处境的感慨。白天不断有新的事情发生,生活忙碌不停,诗人不禁发出何时才能得到片刻清闲的疑问,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尾联“将知老僧意,未必恋松关”,诗人揣摩老僧的心意,认为他未必是真心留恋寺院的生活。这既是对老僧心境的猜测,也可能暗含着诗人自己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或许他自己也在漂泊与安定、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秋景、古寺、水阁等景物的描写,将思乡之情、对闲适的渴望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耐人寻味。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身处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坎坷遭遇。此诗可能是他在一次雨后登上唐兴寺水阁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处于漂泊异乡的状态,面对萧条的秋景和古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