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旅舍卧病呈所知

杜荀鹤 〔唐朝〕

秋色上庭枝,愁怀切向谁。

青云无势日,华发有狂时。

枕上闻风雨,江南系别离。

如何吟到此,此道不闻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秋天的景色爬上庭院中的树枝,满怀的忧愁该向谁倾诉。

没有权势追求青云之志的日子里,头发花白却仍有狂放不羁的时候。

躺在床上听着风雨声,心中牵挂着在江南的离别之情。

为何吟诵到这般境地,这条道路却无人知晓。

1. 杜荀鹤,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质朴,自成一家,后人称“杜荀鹤体”。

2. 唐诗的题材广泛,此诗属于羁旅抒怀类,这类诗歌通常表达诗人在旅途中的思乡、怀旧、感慨人生等情感。

3. 律诗一般讲究对仗,此诗为五言律诗,颔联“青云无势日,华发有狂时”和颈联“枕上闻风雨,江南系别离”均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4. “青云”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比喻远大的志向或高官显爵,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 旅舍:旅馆,外出时居住的地方。
  • 卧病:生病卧床。
  • 呈所知:呈给认识的人,此处指诗人想把诗送给熟悉的人看。
  • 秋色上庭枝:秋天的景致映照在庭院的树枝上。
  • 愁怀:忧愁的心怀。
  • :恳切,深切。
  • 青云:比喻远大的志向或高远的地位。
  • 无势:没有权势,此处指仕途不顺。
  • 华发:花白的头发。
  • 狂时:狂放的时候,体现诗人内心的愤懑与不屈。
  • 系别离:牵挂着离别之事。
  • 此道:这里指诗人所坚守的人生道路或诗歌创作之道。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从“愁怀”“青云无势”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充满忧愁与感慨的诗作。

首联描绘了秋日庭院的景象,秋色本是自然之景,但在诗人眼中却触发了愁绪,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内心的忧愁寄托于外在的景物之中。“愁怀切向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不知道该向谁倾诉自己的愁苦。

颔联是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青云无势”写出了他仕途的不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华发”说明他已不再年轻,时光的流逝让这份失意更加沉重。但“有狂时”又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另一面,即使身处困境,他依然有狂放的一面,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也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守。

颈联将视角从自身的境遇转向了外界的声音和远方的牵挂。风雨声在寂静的旅舍中显得格外清晰,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而对江南离别的牵挂,则让他的愁绪多了一份温情与思念。

尾联的问句,既是对自己目前处境的反思,也是对世人不理解自己的叹息。诗人一生坚守自己的道路,却不被人所知,这种孤独感是深刻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色、自身境遇和内心感受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愁苦、对理想的坚守以及对离别的牵挂,是杜荀鹤诗歌中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秋色上庭枝,愁怀切向谁”,以秋日之景起兴,庭院中树枝染上秋色,点明时节,同时“愁怀”二字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忧愁的基调,一个“切”字将诗人无处倾诉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青云无势日,华发有狂时”,对仗工整,将诗人的处境与心境相结合。“青云无势”写出了诗人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境遇,“华发”则暗示了时光流逝、年岁已长,而“有狂时”又展现了诗人在困顿中依然保持的那份不屈与狂放,情感复杂而深沉。

颈联“枕上闻风雨,江南系别离”,从眼前景转向心中情。卧病在床,听着风雨之声,更添凄凉之感,而“江南系别离”则将思绪引向远方,牵挂着在江南的离别之事,把个人的愁绪与对他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意境更为开阔。

尾联“如何吟到此,此道不闻知”,以问句作结,既是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也流露出对世人不理解自己所坚守之道的无奈。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秋日的萧瑟、个人的病痛、仕途的失意、对离别的牵挂等多种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极具感染力。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试不第。此诗可能创作于他某次旅途中生病之时,当时他身处旅馆,秋日的萧瑟景象触动了他的愁绪。诗人一生怀才不遇,面对现实的困境,内心充满了忧愁与愤懑,同时又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所坚守。在卧病期间,孤独感与对人生的感慨交织,于是写下这首诗向相知之人倾诉心中的复杂情感。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