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从叔

杜荀鹤 〔唐朝〕

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

苦吟天与性,直道世将非。

雁夜愁痴坐,渔乡老忆归。

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家族中没有人在朝廷担任要职,我长年累月依然是个平民百姓。

刻苦吟诗是上天赋予的本性,秉持正直之道却感觉世道将要走向错误。

在雁鸣的夜晚,满怀愁绪呆呆地坐着;在渔乡之地,年老时更思念回归故里。

作为读书人都可以有所成就,只是自己不善于把握时机罢了。

1. 杜荀鹤的诗歌风格以浅近通俗、朴实自然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这首诗体现了他关注自身境遇和社会现实的特点。

2. 诗中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如首联直接诉说自己的处境,让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强烈。

3. “雁”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意象出现,多与思乡、离愁等情感相关,本诗中“雁夜”即烘托了诗人的愁思和思乡之情。

4. 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对文人的创作影响深远,许多诗人的作品都带有对现实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此诗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 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这里泛指家族。
  • 当路:指身居要职,掌握权势。
  • 布衣:平民百姓,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故以布衣代指。
  • 苦吟:刻苦吟诗,反复推敲字句。
  • 天与性:上天所赋予的本性。
  • 直道:正直的道理、准则。
  • 世将非:世道将要变得不对,指世道衰败。
  • 雁夜:有雁鸣叫的夜晚。
  • 愁痴坐:因忧愁而呆呆地坐着。
  • 渔乡:渔民聚居的地方,这里指作者生活的地方。
  • 忆归:思念回归故里。
  • 为儒:作为读书人。
  • :立身,有所成就。
  • 拙时机:不善于把握时机。

《寄从叔》是杜荀鹤向堂叔倾诉心声的一首诗。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围绕诗人自身的处境和心境展开。

开头两句,诗人直接告诉从叔,自己家族没有有权势的人,所以自己多年来一直是平民,这是他对自己现状的客观描述,也流露出一丝无奈。接着,他说自己刻苦吟诗是天性,坚持正直之道却感觉世道不对,这里既展现了自己的品格和追求,也暗示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正直之人难以被接纳。

再看后面两句,“雁夜愁痴坐,渔乡老忆归”,描绘了诗人在特定场景下的状态,有雁的夜晚,他因忧愁而坐着不动,在渔乡渐渐老去,愈发想念家乡,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和对故乡的眷恋。最后,诗人说读书人本可以有所成就,只是自己不善于把握时机,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既包含了对自己境遇的叹息,也可能暗含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朴素的语言,将个人的遭遇与对社会的感慨结合起来,情感真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首联“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开门见山,点明自己出身平凡,仕途无望的处境,奠定了全诗略带愁苦的基调。

颔联“苦吟天与性,直道世将非”将自己的文学追求和处世原则道出,表明自己热爱吟诗是天性使然,坚守正直之道,却与世俗相悖,暗示了怀才不遇的原因。

颈联“雁夜愁痴坐,渔乡老忆归”通过景物描写和动作刻画,细腻地展现了诗人的愁绪。雁夜常引人思乡,诗人愁绪满怀,只能痴坐;在渔乡老去,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浓烈,情景交融,感染力强。

尾联“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表面上是自我安慰,认为读书人本可有所作为,只是自己不善把握时机,实则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情感复杂而深沉。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身处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出身寒微,虽有才华却仕途坎坷。这首诗是他寄给堂叔的作品,很可能是在他历经世事、仕途不顺的晚年所作。当时唐朝国力衰退,社会矛盾尖锐,文人想要通过科举等途径实现抱负十分困难。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向亲人倾诉自己的处境和心境,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无奈。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