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居即事投李给事

杜荀鹤 〔唐朝〕

无禄奉晨昏,闲居几度春。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

书剑同三友,蓬蒿外四邻。

相知不相荐,何以自谋身。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没有俸禄来侍奉父母早晚,闲居在乡间已经度过了几个春天。

我是在江湖间苦苦吟咏的士人,是天地间最贫穷的人。

书籍、宝剑和我如同三位好友,荒草丛生之处便是我的四邻。

相互了解却不推荐我,我凭借什么为自己谋求前程呢?

1.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晓畅,风格清新自然,有《唐风集》传世。

2. 给事:古代官职名,给事中的简称,属于谏官,负责侍从皇帝、规谏朝政得失等。

3. 晨昏定省:古代的一种孝道礼仪,指子女早晚向父母问安,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

4. 书剑情结:在古代文人中,书和剑常被视为重要的象征,书代表学识、文才,剑代表武艺、侠义与抱负,“书剑”往往体现了文人对文武双全、建功立业的追求。

  • 无禄:没有俸禄,指没有官职。
  • 奉晨昏:指侍奉父母。古代有晨昏定省的礼仪,即早晚向父母问安。
  • 几度春:度过了多少个春天,指闲居时间已久。
  • 苦吟士:勤奋吟诗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
  • 书剑:书籍和宝剑,代指文人的学识和武艺,也常用来象征文人的理想和抱负。
  • 三友:指书、剑和诗人自己。
  • 蓬蒿:蓬草和蒿草,泛指杂草,这里形容居住环境的简陋。
  • 四邻:周围的邻居,这里指居住环境荒凉,邻里稀少。
  • 相知不相荐:相互了解却不举荐。
  • 自谋身:为自己谋求生存和发展。

《郊居即事投李给事》是杜荀鹤一首充满生活感慨和个人诉求的诗作。诗人开篇便交代了自己无官无禄、闲居多年的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无法尽孝的遗憾。接着,他以“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来定位自己,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一个执着于诗歌创作的士人,也道出了生活的窘迫。

在颈联中,诗人通过“书剑同三友,蓬蒿外四邻”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坚守与孤独。书剑为伴,体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蓬蒿为邻,则凸显了物质生活的匮乏。最后,诗人直接向李给事表达了希望得到举荐的愿望,“相知不相荐,何以自谋身”一句,既是无奈的质问,也是真诚的求助。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时期文人的生存困境,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逆境中对理想的坚守和对现实的抗争。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了解到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时,往往会通过向有地位的人献诗来寻求机会的社会现象。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首联“无禄奉晨昏,闲居几度春”,开篇点出自己没有官职,无法侍奉父母,闲居多年的境况,流露出无奈与愧疚之情。颔联“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直言自己是个在江湖中苦吟的士人,也是天地间最贫穷的人,既写出了生活的困顿,也暗示了怀才不遇的苦闷。颈联“书剑同三友,蓬蒿外四邻”,以书剑为友,可见诗人对学识和理想的坚守;以蓬蒿为邻,描绘出居住环境的简陋,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清贫。尾联“相知不相荐,何以自谋身”,直接向李给事发问,表达了希望得到举荐、摆脱困境的迫切心情,情感真挚强烈。整首诗将个人的不幸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科举制度也存在诸多弊端,许多有才华的文人难以得到重用。这首诗是诗人在郊外居住时所作,并呈给李给事的。当时诗人可能处于仕途不顺、生活困窘的状态,通过这首诗向李给事倾诉自己的处境,希望能得到对方的赏识和举荐。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