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补阙南迁

杜荀鹤 〔唐朝〕

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

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

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

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获罪并非上天的意志,显然是被贬谪之人自身的遭遇。

一心想着向君主进谏,开口说话时却没有防备他人。

自古以来就有被贬迁的官员,哪个朝代没有正直的大臣呢?

公众的评论喧闹而明确,难以让你在楚地南部的春光中长久滞留。

1. 补阙:唐代官职名,分左右补阙,从七品上,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属于言官范畴。

2. 迁客:指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古代文人常因直言进谏、政治斗争等原因被贬,如屈原、柳宗元、苏轼等都曾是迁客。

3.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有《唐风集》传世。

4. 诗歌体裁: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 黄补阙:指黄姓的补阙官,补阙是唐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举荐人才。
  • 南迁:被贬谪到南方边远地区。
  • 得罪:获罪、冒犯。
  • 天意:上天的意志。
  • 谪去身:被贬谪的人。
  • 谏主:向君主进谏。
  • 防人:防备他人(的陷害)。
  • 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
  • 直臣:正直的大臣,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
  • 喧然:喧闹、议论纷纷的样子,这里指舆论强烈。
  • 公论:公众的评论、公正的舆论。
  • :滞留、停留。
  • 楚南:指古代楚国南部地区,这里泛指南方边远地区。

《送黄补阙南迁》是杜荀鹤为被贬南迁的黄补阙所作的送别诗。在讲解这首诗时,首先要结合晚唐的社会背景,让大家了解当时言官进谏的艰难处境,以及政治环境的复杂,这样能更好地理解黄补阙被贬的原因。

从诗句来看,首联开门见山,直接表明黄补阙的获罪并非天意,而是人为因素,这是对友人遭遇的直接同情。颔联通过“一心贪谏主”赞美了黄补阙的忠诚与担当,“开口不防人”则点出了他性格中的耿直,也暗示了官场的险恶。

颈联将黄补阙与历史上的迁客、直臣联系起来,说明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既让黄补阙感受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尾联则充满了积极的力量,告诉友人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公正的舆论不会被掩盖,他终有出头之日,起到了安慰和鼓励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赞美正直品格、抨击不公现象的诗作,体现了诗人的正义感和人文关怀。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风骨,以及他们在逆境中相互支持的真挚情谊。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却情感真挚,立意高远。首联“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直接点出黄补阙获罪并非天意,而是人为所致,为友人鸣不平,奠定了全诗同情与支持的基调。

颔联“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刻画了黄补阙一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他被贬的原因是过于耿直,不懂得防备小人,充满了对友人的理解与惋惜。

颈联“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将黄补阙的遭遇放到历史长河中来看,说明正直的臣子遭受贬谪是常见的现象,既安慰了友人,也赞美了历代直臣的品格,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尾联“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以充满希望的笔触作结,指出公正的舆论是存在的,友人不会长久地滞留在南方,终将有被平反重用的一天,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信心。

全诗始终围绕黄补阙被贬之事,层层递进,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又赞扬了其正直品格,还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体现了杜荀鹤诗歌“诗旨未能忘救物”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政混乱。补阙作为言官,负责向皇帝进谏,而黄补阙因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或触怒了皇帝,被贬谪到南方边远地区。杜荀鹤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表达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同时赞扬其正直敢言的品格。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