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山中作

杜荀鹤 〔唐朝〕

自从天下乱,日晚别庭闱。

兄弟团圞乐,羁孤远近归。

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

直待中兴后,方应出隐扉。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自从天下陷入战乱,我在傍晚时分告别了家乡的庭院。

如今兄弟们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那些漂泊在外的孤独游子也从远近各地归来。

文章被世人看得轻贱,我也甘愿如此;在肥沃的山中耕种,心中满是喜悦。

一直等到国家复兴之后,才应该走出隐居的柴门。

1. 杜荀鹤: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浅近,风格清新自然。

2. 诗歌体裁:本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 意象运用:诗中“庭闱”“山肥”“隐扉”等意象,分别代表了家乡、田园生活和隐居之处,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4. 情感表达:全诗通过对比、直抒胸臆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感慨、对团聚的喜悦、对田园生活的满足以及对国家中兴的期盼。

  • 乱后:指战乱之后。
  • 庭闱:指父母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家乡、家庭。
  • 团圞(luán):形容团聚、团圆的样子。
  • 羁孤:指漂泊在外的孤独之人。
  • 甘世薄:甘愿被世人看轻。
  • 山肥:指山中土地肥沃。
  • 中兴:指国家由衰落而重新兴盛。
  • 隐扉:隐居之处的柴门,代指隐居的地方。

《乱后山中作》是杜荀鹤在战乱之后创作的一首佳作。我们首先从题目入手,“乱后”点明了时代背景,“山中作”则表明了创作地点和环境,这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基础。

开篇两句,诗人回忆了战乱发生后,自己告别家乡的情景,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乱世之中人们流离失所的画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写了战乱稍缓后亲人团聚、游子归来的欢乐场景,这既是对和平生活的珍视,也从侧面反衬出战乱的残酷。

在经历了战乱的动荡后,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他不再看重文章所带来的功名,而是在山中耕种的生活中找到了乐趣,这体现了他在乱世中对安稳生活的追求。但诗人并非完全消极避世,尾联中他明确表示,等到国家复兴之时,自己将会走出隐居之地,为国家贡献力量,这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从个人经历到国家命运,由情入景,由景生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时期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复杂心境和高尚情操。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首联“自从天下乱,日晚别庭闱”点明了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战乱使得诗人背井离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战乱的无奈。

颔联“兄弟团圞乐,羁孤远近归”描绘了战乱稍息后,亲人团聚、游子归来的情景,充满了温馨和喜悦,与首联的悲凉形成对比,突出了和平团聚的可贵。

颈联“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反映了诗人在乱世中的心态转变,不再执着于文章功名,而是满足于山中耕种的生活,体现了他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坦然接受。

尾联“直待中兴后,方应出隐扉”则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表明他隐居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国家复兴,便会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力量。全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杜荀鹤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战乱稍缓之后,诗人身处山中,回顾战乱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盼。当时,经历了长期战乱,人们渴望安定的生活,诗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家庭团聚的珍惜、对田园生活的满足,以及等待国家复兴的心情。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