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青阳李明府

杜荀鹤 〔唐朝〕

善政无惭色,吟归似等闲。

惟将六幅绢,写得九华山。

求理头空白,离京债未还。

仍闻猿与鹤,都在一船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推行良好的政绩心中毫无愧色,吟唱着诗篇归去仿佛十分轻松平常。

只拿六幅绢帛,描绘出九华山的美景。

追求治理之道却只落得满头白发,离开京城时欠下的债务还未偿还。

仍听说猿猴与仙鹤,都陪伴在同一艘船间。

1. 明府:古代对县令的尊称,源于汉代,后世沿用。

2. 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诗文中常被提及,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

3. 晚唐诗歌特点:部分晚唐诗人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平易,杜荀鹤便是其中代表之一,其诗风清新自然,多反映民生疾苦和官场百态。

4. 送别诗:这首诗属于送别诗范畴,通过对送别对象的描述来表达送别之情,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常包含对友人的赞美、不舍、祝福等情感。

  • 青阳:古县名,在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
  • 李明府:指担任青阳县令的李姓官员,"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
  • 善政:良好的政绩、治理。
  • 无惭色:没有惭愧的神色,指问心无愧。
  • 吟归:吟唱着回去,形容轻松自在。
  • 等闲:平常,轻松。
  • 六幅绢:指六幅绢帛,古代常用来作画。
  •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 求理:追求治理之道,指为官力求把地方治理好。
  • 头空白:指因操劳而头发变白。
  • 离京债未还:离开京城时所欠的债务还没有还清,暗示为官清廉,经济拮据。

《送青阳李明府》是杜荀鹤送别友人李明府时所作的一首诗,通过对李明府为官生涯和离去情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位优秀地方官员的形象。

开篇两句"善政无惭色,吟归似等闲",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李明府政绩优良,内心坦荡,离职时从容自在,这是对他为官的高度肯定。接下来"惟将六幅绢,写得九华山",看似写李明府携带描绘九华山的画作离去,实则暗藏深意,既体现了他对任职之地的热爱,也展现了他高雅的情趣,不带走金银财宝,只留一片诗情画意。

"求理头空白,离京债未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深刻刻画了李明府的形象。"头空白"体现了他为治理地方殚精竭虑,付出了大量心血;"债未还"则凸显了他的清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官员实属难得,这两句也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佩之情。最后"仍闻猿与鹤,都在一船间",以猿鹤相伴的画面作结,营造出清幽的意境,暗示李明府品格如同猿鹤般高洁,也让全诗在送别之外,多了一份对友人品格的赞美与传颂。

整首诗用词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几个典型的场景和细节,便将一位清廉勤政、令人敬佩的县令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良好吏治的期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深厚情感。首联"善政无惭色,吟归似等闲",直接赞扬李明府为官政绩显著,问心无愧,离职归去时轻松自在,尽显其坦荡胸怀。颔联"惟将六幅绢,写得九华山",以"六幅绢"画"九华山"的细节,既展现了青阳的胜景,也可能暗示李明府对当地山水的眷恋,同时体现出一种清雅的情趣。颈联"求理头空白,离京债未还",刻画了李明府勤政操劳以致白发满头,且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形象,与晚唐腐败的官场形成鲜明对比,令人肃然起敬。尾联"仍闻猿与鹤,都在一船间",以猿鹤相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超脱的氛围,既写出了旅途的情景,也暗喻李明府品格的高洁,如同猿鹤般清雅脱俗。整首诗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位清廉勤政、政绩卓著、品格高尚的县令形象,饱含着诗人的敬佩与送别之情。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对社会现实和官场情况有较深的体察。这首诗是诗人为送别担任青阳县令的李明府而作。当时李明府可能任满离去,杜荀鹤通过诗句描绘其为官政绩、生活状况等,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以及对其为官操守的肯定。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官场腐败现象较为常见,而李明府的善政和清廉在当时显得尤为可贵,这也可能是诗人创作此诗的一个重要背景。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