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送韦彖先辈

杜荀鹤 〔唐朝〕

不易为离抱,江天即见鸿。

暮帆何处落,凉月与谁同。

木叶新霜后,渔灯夜浪中。

时难慎行止,吾道利于穷。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难以承受这离别的情怀,江天之际已看见鸿雁南飞。

傍晚的船帆将在何处落下,清冷的月光下又与谁相伴?

树叶在新霜过后纷纷飘落,渔灯在夜晚的浪涛中摇曳。

时局艰难更要谨慎行事,坚守我的道义即使身处困厄也有益处。

1.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浅近,风格清新自然。

2. 送别诗:是古典诗歌中的重要题材,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或牵挂等情感,常借助景物来烘托气氛。

3. 鸿雁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鸿雁常象征着信使、思乡、离别等,如“鸿雁传书”的典故。

4. 律诗: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特点。

  • 韦彖先辈:韦彖,人名;先辈,对前辈的尊称,此处可能指韦彖是作者的前辈或年长的友人。
  • 离抱:离别的 离别的情怀、愁绪。
  • 鸿:鸿雁,常被用作信使或象征离别、思乡。
  • 暮帆:傍晚行驶的船。
  • 木叶:树叶。
  • 新霜:刚下的霜。
  • 时难:时局艰难。
  • 行止:行动举止。
  • 吾道:我的处世之道、信念。
  • 利于穷:在困厄中也有好处,指坚守道义在困境中更能体现其价值。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它是一首充满离情别绪又蕴含着人生信念的送别诗。开篇“不易为离抱”直接点出了离别带来的沉重情绪,而“江天即见鸿”则以江天中的鸿雁,为这份离别增添了几分广阔又凄凉的背景。

接着看颔联,“暮帆何处落,凉月与谁同”,诗人通过想象友人的行程,“暮帆”点明了时间,“何处落”则流露出对友人前路的担忧;“凉月”营造出清冷的氛围,“与谁同”更是突出了友人旅途的孤独,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颈联“木叶新霜后,渔灯夜浪中”是写景的妙笔,新霜过后的木叶飘落,夜晚浪涛中的渔灯摇曳,这些景象不仅描绘出了秋夜江边的清冷,更通过这些萧瑟的景物,进一步烘托出了离别的伤感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最后尾联“时难慎行止,吾道利于穷”,诗人由送别之情转向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在时局艰难的情况下,他叮嘱友人要谨慎行事,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即使身处困厄,也要坚守道义的信念,这让整首诗的立意更加深远,不仅仅是单纯的送别,更体现了诗人的品格和操守。

这首送别诗情景交融,将离别之情与江景夜色巧妙结合。首联“不易为离抱,江天即见鸿”开篇点出离别之愁难以排遣,江天中的鸿雁更添凄凉之感。颔联“暮帆何处落,凉月与谁同”以设问的方式,想象友人独自远行的孤独,流露出对友人的牵挂。颈联“木叶新霜后,渔灯夜浪中”描绘了秋夜江边的景象,新霜后的落叶、浪中的渔灯,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离情。尾联“时难慎行止,吾道利于穷”则由景入情,结合时局,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坚守正道的品格,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于平淡中见深情。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此诗是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韦彖时所作。从诗中“时难慎行止”等句可以看出,当时正处于时局艰难之际,诗人在送别友人的过程中,既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也结合时代背景对友人进行了叮嘱,同时抒发了自己坚守道义的信念。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