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寄吟友

杜荀鹤 〔唐朝〕

闲坐细思量,唯吟不可忘。

食无三亩地,衣绝一株桑。

蝉树生寒色,渔潭落晓光。

青云旧知己,未许钓沧浪。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闲坐时细细思索,只有吟诗这件事不能忘记。

没有三亩田地来提供食物,也没有一棵桑树能供给衣物。

蝉所在的树上生出寒冷的气色,渔潭边落下清晨的阳光。

那些身居高位的老朋友,不允许我像渔夫一样在沧浪水中垂钓隐居。

1.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晓畅。

2. 近体诗:此诗为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中间两联(颔联、颈联)通常要求对仗。

3. 意象:诗中的“蝉树”“寒色”“渔潭”“晓光”等都是典型的秋日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特定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

4. 沧浪: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用作隐居的象征,源自《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多指代隐居之地或隐居的生活。

  • 吟友:以吟诗唱和为友的人。
  • 唯吟不可忘:只有吟诗这件事不能忘记。
  • 食无三亩地:指没有足够的田地来维持生计。三亩地,这里是泛指,形容田地很少。
  • 衣绝一株桑:没有一棵桑树来提供养蚕织布的原料,形容缺乏衣物来源。绝,断绝。
  • 蝉树生寒色:蝉栖息的树上透出寒冷的气息,暗示秋天到来。
  • 渔潭落晓光:清晨的阳光落在渔潭之上。晓光,清晨的阳光。
  • 青云旧知己:指地位显赫的老朋友。青云,比喻高官显爵。
  • 未许钓沧浪:不允许(我)在沧浪水中垂钓,这里指不允许自己隐居。沧浪,古水名,后常用来指代隐居之地。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秋日寄吟友》是杜荀鹤在秋天写给诗友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围绕着诗人的生活、情感和思绪展开。

开篇两句“闲坐细思量,唯吟不可忘”,直接告诉我们诗人对吟诗的热爱,这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接下来的“食无三亩地,衣绝一株桑”,用极其朴实的话语描述了自己贫困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物质上匮乏却对精神追求执着的诗人形象。

再看颈联的写景句,“蝉树生寒色,渔潭落晓光”,秋天来了,蝉所在的树有了寒意,清晨的阳光洒在渔潭上,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秋日的景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清冷的秋景或许也映衬了他当时的心境。

最后两句“青云旧知己,未许钓沧浪”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提到了地位显赫的老朋友,他们不允许诗人隐居,这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可能生活的艰辛让他有隐居的想法,另一方面旧友的态度又让他有所牵绊,或许也暗含着他对仕途仍有一丝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词平实,却情感饱满,将个人的生活境遇、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内心的矛盾都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联“闲坐细思量,唯吟不可忘”开篇点出诗人对吟诗的痴迷,即便在闲坐沉思时,也忘不了吟诗,凸显了诗歌在其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颔联“食无三亩地,衣绝一株桑”以直白的语言描绘了自己贫困的生活状况,没有田地和桑树,生动地展现了物质上的匮乏,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生活的艰辛。

颈联“蝉树生寒色,渔潭落晓光”转入写景,选取秋日里的蝉树和渔潭晓光等意象,“寒色”点明秋意渐浓,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而“晓光”又带来一丝明亮,景中含情,暗含着诗人复杂的心境。

尾联“青云旧知己,未许钓沧浪”则由景及人,提到身居高位的旧友,他们不允许自己隐居,既透露出诗人可能存在的对仕途的些许期待,也表现出其在现实与隐居之间的矛盾纠结,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深沉。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将个人生活、秋日景色与内心思绪巧妙融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身世感慨。此诗题为“秋日寄吟友”,可知是在秋天写给诗友的作品。当时诗人可能生活困顿,仕途不顺,面对秋日景象,触景生情,将自己的生活状况、内心思绪以及对友人的情感寄托于诗中,表达了对吟诗的执着、生活的艰辛以及对隐居与否的复杂心境。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