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舜曾耕地,遗风日寂寥。
世人那肯祭,大圣不兴妖。
殿宇秋霖坏,杉松野火烧。
时讹竞淫祀,丝竹醉山魈。
昔舜曾耕地,遗风日寂寥。
世人那肯祭,大圣不兴妖。
殿宇秋霖坏,杉松野火烧。
时讹竞淫祀,丝竹醉山魈。
从前舜帝曾经在这片土地耕种,他留下的风尚如今日渐冷落稀少。
世上的人们哪里还愿意祭祀他,伟大的圣人从不兴妖作怪。
庙宇殿堂在秋天的连绵雨中损坏,杉树松树遭受到野火焚烧。
时下的讹误风气竞相过度祭祀,在音乐声中人们沉醉于对山魈的崇拜。
1. 舜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是儒家推崇的圣人之一,以孝顺、贤德、善于治理天下著称,相传曾耕于历山。
2. 淫祀:指不合乎礼制规定的祭祀,在古代被视为违背正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3. 晚唐社会背景: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败坏。
4. 杜荀鹤诗歌风格:杜荀鹤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质朴,风格清新自然,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题历山舜词》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咏史怀古之作。诗人开篇追忆舜帝在历山耕种的往事,与如今舜帝遗风日渐衰落的景象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接着,诗人指出世人不祭祀贤明的舜帝,反而对妖异之事热衷,这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扭曲的批判。随后,通过描写舜祠殿宇因秋雨损坏、周围杉松被野火烧毁的破败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圣人遭冷落的凄凉氛围。最后,诗人点出当时社会盛行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人们在音乐声中沉醉于对山魈等精怪的崇拜,以此揭露社会风气的败坏。整首诗借对舜祠的凭吊,既表达了对舜帝的敬仰,也抒发了对晚唐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沉的社会责任感。
这首诗通过对历山舜祠现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首联“昔舜曾耕地,遗风日寂寥”,将舜帝昔日耕种的事迹与如今其遗风的冷落进行对比,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颔联“世人那肯祭,大圣不兴妖”,直接点出世人对舜帝的冷落和对妖异之事的追捧,形成鲜明对比,暗含对世人的批判。颈联“殿宇秋霖坏,杉松野火烧”,描绘了舜祠的破败景象,以景衬情,进一步烘托出圣人遗风衰落的凄凉氛围。尾联“时讹竞淫祀,丝竹醉山魈”,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们沉迷于不合礼制的祭祀,呼应前文,强化了诗人的忧思。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今昔对比、写景抒情等手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纲常失序,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圣人教化受到冲击。舜帝作为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以其品德高尚、教化万民而被后人尊崇。诗人来到历山舜祠,看到祠庙破败,世人不再祭祀舜帝,反而热衷于不合礼制的淫祀,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借此抒发对社会风气败坏、圣人遗风不再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