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
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
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
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
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
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
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
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
在战乱时代回到山林谷中,令人欣喜的是再也听不到征战的鼓声。
书籍仍然摆满了书架,弟弟和侄子没有被征召入伍。
山狗在红叶中安眠,砍柴的孩童唱和着白云。
我现在隐居的心境并不代表我的志向,终究还是打算辅佐贤明的君主。
1.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浅近,自成一格,被称为“杜荀鹤体”。
2. 诗中的“征鼙”是古代军事文化的一种体现,鼓在古代军队中具有重要作用,用于指挥军队的进退、集结等。
3.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喜爱以及内心的远大志向。
4. 尾联“此心非此志”一句,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坚守,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开篇“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直接交代了诗人在乱世之中回到山谷的背景,“喜”字点明了他对远离战乱的欣慰。这让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社会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接着看“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这两句是诗人对家中情况的描写。诗书满架,说明即使在乱世,诗人依然保留着对知识的追求;弟侄未被征召入伍,这在战乱年代是非常幸运的事,体现了诗人对家人平安的珍视。
再看“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这两句是全诗中极具画面感的部分。诗人用“山犬”“红叶”“樵童”“白云”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宁静、祥和、充满生机的山林画卷。山犬在红叶中安睡,展现出一种安逸;樵童的歌声与白云相映,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与前面提到的“乱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份宁静的可贵。
最后“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面描写了山林生活的美好与宁静,但诗人在这里明确表示,这种隐居的心境并不代表他没有远大的志向,他最终的愿望还是辅佐贤明的君主,为国家和百姓做贡献。这体现了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心怀天下。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乱世中的一抹宁静,又抒发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首联“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直接点出背景,战乱之中能回到山谷之中,听不到征战的鼓声,流露出一种庆幸之情。颔联“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通过描写家中诗书依旧、亲人侄平安,表现出乱世中的一丝安稳与慰藉。颈联“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以生动的意象勾勒出山林间宁静祥和的画面,山狗在红叶中安睡,樵童的歌声与白云相伴,充满了田园气息,与乱世的纷争形成鲜明对比。尾联“此心非此志,终拟拟致明君”则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虽然享受着当下的宁静,但这并非他的终极志向,他依然希望能有机会辅佐明君,为国家贡献力量,展现了诗人虽隐居却不忘家国的情怀。全诗将个人的生活境遇与家国情怀巧妙结合,意境深远。
杜荀鹤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经历了战乱之后,回到山中隐居时所作。诗中既描绘了战乱平息后山林中的宁静生活,也表达了他虽身处山林却仍心系天下,渴望能为国家效力、辅佐明君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