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去二三年,年去年来两鬓斑。
举世尽从愁里老, 谁人肯向死前闲。
渔舟火影寒归浦,驿路铃声夜过山。
身事未成归未得,听猿鞭马入长关。
南来北去二三年,年去年来两鬓斑。
举世尽从愁里老, 谁人肯向死前闲。
渔舟火影寒归浦,驿路铃声夜过山。
身事未成归未得,听猿鞭马入长关。
在南方北方之间漂泊已有两三年,年复一年,两鬓已经斑白。
天下人都在忧愁中渐渐老去,又有谁愿意在死前贪图安逸呢?
渔船上的灯火带着寒意回到水边,驿站路上的铃声在夜里越过山岭。
功业尚未成就,归乡的心愿也无法实现,听着猿猴的啼叫声,扬鞭催马进入长长的关隘。
1. 杜荀鹤,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浅显。
2.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诗歌中的意象:诗中的“渔舟火影”“驿路铃声”“猿”等都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猿”常用来表达凄凉、哀愁的情感。
4.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和“渔舟火影寒归浦,驿路铃声夜过山”对仗工整。
《秋宿临江驿》是杜荀鹤的一首代表作,生动地展现了他在漂泊途中的心境。我们先来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诗人用“南来北去”“两鬓斑”讲述了自己长期漂泊、年华老去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艰辛。
接着看颔联,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自己的愁苦想到天下人都在愁中老去,却反问“谁人肯向死前闲”,这不仅是对人生的思考,也体现了他不甘沉寂的心态。
颈联的景物描写非常精彩,“渔舟火影寒归浦”中的“寒”字,既写出了秋夜的寒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驿路铃声夜过山”则通过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更显环境的孤寂。这些景物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
最后尾联,诗人直接说出自己的困境,“身事未成归未得”,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鞭马入长关”,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前行的勇气。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要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要注意其中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对仗等,以及诗中意象所蕴含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魅力。
首联“南来北去二三年,年去年来两鬓斑”,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多年来的漂泊生活,“二三年”写出时间的漫长,“两鬓斑”则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内心的愁苦,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颔联“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由个人的愁绪扩展到世人,写出了普遍的人生状态,同时也暗含了诗人不甘平庸、不愿虚度此生的志向,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懑。
颈联“渔舟火影寒归浦,驿路铃声夜过山”,描绘了秋夜临江驿周围的景象。渔舟的灯火带着寒意回到水边,驿路的铃声在夜里传过山岭,这些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愁情。
尾联“身事未成归未得,听猿鞭马入长关”,直抒胸臆,点明了自己功业未就、无法归乡的处境。“听猿”更添凄凉之感,“鞭马入长关”则表现了诗人不得不继续漂泊、勇往直前的无奈与坚韧。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将诗人的羁旅之愁、怀才不遇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长期处于漂泊之中。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漂泊途中,于一个秋天寄宿在临江的驿站时所作。当时社会动荡,诗人怀才不遇,四处奔波却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内心充满了忧愁与感慨,于是写下此诗来抒发自己的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愤以及对归乡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