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
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
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为了奉行道义来到江汉一带,才知道楚地的边塞如此漫长。
南关曲折环绕着桐柏山,西岳嵩山从鲁阳那边延伸而出。
寒冷的郊野看不到停留的影子,秋日高悬散发着清冷的光辉。
悲凉的风吹动着层层树林,云霞使河水上涨的景象显得肃穆。
一年将尽,不知你境况如何,零落的泪水沾湿了衣裳。
玉制的琴柱空自掩盖在露水之中,金制的酒杯徒然含着寒霜。
一旦听到悲凉凄苦的乐曲演奏,再听那些艳丽的歌声更让人伤感。
1.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其诗风格幽深奇丽,晚年作品质量有所下降,有“江郎才尽”之说。
2. 楚塞:古代楚地的边塞,因楚国地域辽阔,边塞范围较广,诗中用以代指楚地。
3. 桐柏山:中国著名山脉,位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是淮河的发源地之一。
4. 古诗中常用“岁宴”表示一年将尽,常借此抒发时光流逝、人生感慨等情感。
5. 情景交融:此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诗人的情感抒发紧密结合,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望荆山》是江淹的一首代表作,通过对楚地风光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首先,从结构上看,诗歌先写景后抒情,层次分明。前四句着重描写楚地的地理环境,展现出楚塞的漫长和山川的壮丽,让读者对诗人所处的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中间四句则聚焦于秋日的郊野景色,营造出萧瑟、悲凉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后六句则直接抒发情感,从对友人的思念到自身的孤寂伤感,情感层层递进。
其次,在语言运用上,诗人用词精准生动,如“桡”字写出了悲风摇动树林的动态,“肃”字赋予云霞以人的情态,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逼真。同时,诗中运用了多个意象,如“寒郊”“秋日”“悲风”“玉柱”“金樽”等,这些意象都带有清冷、孤寂的色彩,共同构建了诗歌苍凉的意境。
最后,从情感内涵来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旅途的艰辛和对亲友的思念,还可能蕴含着对时代动荡的忧虑。在那样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文人的漂泊不定和内心的愁苦是普遍存在的,江淹通过这首诗将这种情感细腻地表达了出来,引起了后人的共鸣。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苍凉。开篇“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交代了行踪和初到楚地的感受,“楚塞长”不仅写出了地域的辽阔,也暗含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接着描绘了“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的地理景象,展现出楚地山川的广袤与雄伟。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等句,勾勒出一幅清冷的秋日郊野图,寒冷的郊野、高悬的秋日,营造出萧瑟的氛围。“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进一步渲染了悲凉肃穆的意境,风声、树林、云霞、涨水,动静结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后几句转入抒情,“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感伤。“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以器物的清冷孤寂,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结尾“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通过听觉感受,将悲伤的情绪推向高潮,无论是悲凉的乐曲还是艳丽的歌声,都让诗人更加伤感,突出了其内心的愁苦。
江淹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其创作多受时代环境影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文人往往辗转各地,历经漂泊。此诗可能是诗人在奉使或游历至楚地荆山一带时所作,面对眼前的自然风光和萧瑟秋景,触景生情,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其中既有对旅途所见的描绘,也可能蕴含着对人生、时局的忧虑以及对亲友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