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我深情地询问乘船的旅客,这条新安江实在值得珍爱。
江水清澈见底,不管深浅,都像明亮的镜子,无论冬春,都一样清澈。
千仞高的峭壁上的乔木,在水中清晰倒映;百丈深的水下,游鱼也能看见。
沧浪之水有时会浑浊,清澈的济水也会干涸断流。
怎比得上乘舟在这新安江上游览,俯身就能映照出水中磷磷的怪石。
我如今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污浊,哪里还需要借助清水来洗涤衣巾。
只愿用这潺潺的新安江水,沾湿京城好友帽缨上的尘土。
1. 作者沈约,字休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是“竟陵八友”之一,在诗歌方面倡导“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黄山,是钱塘江的正源,以水质清澈闻名,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
3.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新安江与沧浪、清济等河流对比,突出新安江的清澈恒定。
4.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新安江的清澈程度。
5. 诗歌体裁为古体诗,句式较为自由,押韵也较灵活。
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诗,它是一首赞美新安江并寄情于友的诗作。开篇诗人就通过向舟客询问,点出新安江的珍贵,引发读者的兴趣。
接着,诗人着重描绘新安江的清澈。“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写出了江水无论深浅、四季都清澈如镜的特点,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片清澈的江水。“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更是夸张地展现了江水的透明度,高树的影子清晰倒映,深水的游鱼也能看见,画面感极强。
为了更好地突出新安江的独特,诗人又将其与沧浪、清济等河流对比,那些河流要么会浑浊,要么会干涸,而新安江却始终清澈,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它的珍爱。
最后,诗人由景生情,表达了想乘舟在新安江游览以远离尘世喧嚣的愿望,还希望用这清澈的江水为京城好友洗去帽缨上的尘土,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高洁环境的向往,也饱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运用的对比和夸张手法,感受诗歌中景与情的结合,同时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首诗以新安江的清澈为核心展开描写,开篇“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直接点出新安江值得珍爱,奠定了赞美之情的基调。
中间部分“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新安江无论深浅、不分冬春都清澈如镜的特点,甚至能清晰倒映出高树、看见深水游鱼,极具画面感,凸显了江水的清澈透明。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将新安江与其他河流对比,反衬出新安江的恒定清澈,进一步突出其独特之处。
后几句“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则由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对新安江的喜爱,以及想借此超脱尘世、并希望用这清澈之水为友人洗去尘俗的情感,使诗歌意境得到升华。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写景生动形象,抒情真挚恳切,将景、情、意完美融合。
沈约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历经宋、齐、梁三朝。此诗是他游览新安江后所作,并赠予京城的好友。新安江以水清著称,诗人在游览过程中被其清澈的江水所打动,于是写下这首诗,既赞美了新安江的美景,也借此表达自己对超脱尘世、保持高洁品格的向往,同时也寄寓了对京城友人的思念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