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曲

李爱山 〔元朝〕

厌纷离京邑,出凤城。

山林中隐名埋姓。

乱纷纷世事不欲听。

倒大来耳根清静。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厌倦了纷纷扰扰,离开了京城,走出了凤城。

在山林中隐藏姓名,过着隐居的生活。

世间杂乱繁多的事情不想再听。

真是太清静了,耳根彻底得以安宁。

1. 曲牌名“寿阳曲”:是北曲中的一个常见曲牌,句式和格律有一定的规范,多用于创作抒情或写景的散曲。

2. 元代散曲的特点:元代散曲形式自由灵活,语言通俗易懂,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文人的个人情感,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这首《寿阳曲》属于小令。

3. “凤城”的文化意象:作为京城的美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体现了古人对京城的一种特定称谓和文化认知。

4. 古代文人的隐居情结: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影响,当仕途不顺或对现实不满时,很多文人会选择隐居,这一主题在古代诗词曲中频繁出现。

  • 寿阳曲: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多用于抒情写景。
  • 厌纷:厌倦了纷扰杂乱的世事。
  • 京邑:京城,都城。
  • 凤城:对京城的美称,传说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引凤,凤凰集于咸阳,故后世称京城为凤城。
  • 隐名埋姓: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指隐居起来,不与外界过多接触。
  • 乱纷纷:形容事物杂乱无章、喧闹嘈杂的样子。
  • 倒大来:副词,表示程度深,有“非常”“极其”的意思。
  • 耳根清静:耳边没有嘈杂的声音,形容心境安宁。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寿阳曲》的主旨,它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山林清静生活的向往。

从结构上看,全曲四句,层层递进。第一句“厌纷离京邑,出凤城”,点出了行动和原因,“厌纷”是核心情感的起点,“离京邑”“出凤城”是具体行动,表明作者与纷扰的京城彻底告别。第二句“山林中隐名埋姓”,描绘了离开京城后的生活状态,“隐名埋姓”体现了作者想要与过去的世俗生活割裂的决心。第三句“乱纷纷世事不欲听”,进一步阐述了隐居的原因,是对“厌纷”情绪的深化,明确表达了对世事的排斥。最后一句“倒大来耳根清静”,则是对隐居生活的感受,是一种解脱后的轻松与满足,与前面的纷扰形成强烈对比,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心境的转变。

在理解这首曲时,我们要结合元代的社会背景,当时不少文人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首曲便反映了部分文人在这种冲突下的选择——归隐山林,寻求内心的安宁。同时,曲中运用的“凤城”等意象,也体现了古代文学中特定词汇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习惯。

这首小令语言质朴直白,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开篇“厌纷离京邑,出凤城”,简洁明了地交代了离开京城的原因——厌倦纷扰,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繁华背后杂乱生活的排斥。“山林中隐名埋姓”则描绘了隐居的状态,体现出作者想要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的心境。

“乱纷纷世事不欲听”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厌世情绪,将对世事的不满和逃避展现得淋漓尽致。结尾“倒大来耳根清静”以一种轻松释然的语气,点明了隐居生活带来的最大好处,与前面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满足。全曲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从厌弃世俗到享受清静,情感过渡自然,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闲适隐居生活的向往。

元朝时期,社会动荡,官场黑暗,不少文人仕途受阻,对现实感到失望。李爱山作为元代的散曲家,可能也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乱象和官场的倾轧纷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文人选择远离世俗的纷扰,寄情于山林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这首《寿阳曲》便可能是作者这种心境的体现,通过描绘离开京城、隐居山林的生活,表达了对官场和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李爱山

李爱山应是与王爱山为同时代的元末文人,其具体生平无详细记载。

古诗数量:3名句数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