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黄庭坚 〔宋朝〕

赠衡阳妓陈湘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

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娉娉嫋嫋,恰似十三馀,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

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

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那如神仙居住般清雅的院落里,还记得春天过去之后的景象。

蜜蜂和蝴蝶闲不住,被残留的花香吸引,在花丛间萦绕盘旋,香气深深渗透开来。

玉制的琴徽(调音标识)下,手指按弦稳定自如,弹奏出的琴声带着别样的情意,漫长的白昼也因此显得悠长。

是因为谁而变得消瘦呢?全都是因为(你)天生的秀丽动人啊。

梧桐树的树荫还没有变得稀疏,我独自带着香醇的美酒(赏景或遣怀)。

再次拨动琴弦,回想起从前的欢乐时光,轻拍金色的酒樽,不知何时才能像过去那样(欢聚)。

能跟谁诉说呢?我的鬓发已渐渐生出白发,就像陇山上空飞舞的白云。

云层将要皱起(暗示天气变化或心境愁闷),想来(你)也在思念着我,这份相思已经持续很久了。

1. 古代诗词中的“次韵”(和韵)文化:“次韵”是古代文人唱和的重要方式,指依照他人原诗(词)的韵脚次序和用韵字数创作,属于“和韵”的一种(和韵还包括“依韵”“用韵”),体现了文人之间的文学交流与互动,是北宋文人社交与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李之仪、苏轼、黄庭坚等均有大量次韵作品。

2. “潘鬓”的典故出处与用法:“潘鬓”出自晋代潘岳《秋兴赋序》,潘岳在文中提到自己三十多岁就出现白发,后以“潘鬓”作为中年白发、年华老去的代称,在古典诗词中广泛使用,如李商隐《无题》“潘鬓消磨已数茎”,李之仪此词“潘鬓转添霜”也沿用这一典故,增强了文字的文化内涵。

3. 古典诗词中“琴”(玉徽代指)的文化意义:琴是古代文人重要的乐器,象征文人的高雅情趣与精神追求,诗词中常以“琴”“玉徽”等意象关联知音、友情、闲逸或思念等情感,如李之仪此词“玉徽指稳,别一般情”,以弹琴场景暗写往昔欢乐与情感,体现了琴在文人生活与诗词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4. 北宋婉约词的“场景转换”手法:北宋婉约词常通过回忆与现实、不同空间的场景转换来抒发情感,如李之仪此词从“春归后”的回忆场景(神仙院宇、蜂蝶残

  • 蓦山溪:词牌名,双调,常见为八十二字或八十三字,上下片各九句、四仄韵,此处为李之仪次韵之作,遵循词牌基本格律。
  • 次韵徐明叔:“次韵”指依照他人诗词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创作;“徐明叔”为李之仪的友人,具体生平不详,此词是李之仪应和徐明叔同调词作而作。
  • 神仙院宇:形容院落清雅幽静、如神仙居所般美好,暗写环境的雅致,也可能暗示回忆中场景的美好。
  • 蜂蝶不胜闲,惹残香、萦纡深透:“不胜闲”指闲不住、无法停歇;“惹”指沾染、吸引;“萦纡”形容盘旋缠绕的样子;“深透”指香气浓郁,渗透力强,此句描绘春去后蜂蝶仍被残香吸引的景象,烘托环境的清幽与余香的持久。
  • 玉徽指稳:“玉徽”指琴上用玉制成的徽位(用来标识音位、调节音准),代指琴;“指稳”形容弹琴时手指按弦稳定,技艺娴熟,此句写弹琴的情景。
  • 方永昼:“方”此处可理解为“才”“因而”;“永昼”指漫长的白昼,此句写因琴声含情,漫长的白天也显得有意义、不枯燥。
  • 芳酎:“芳”指香气浓郁;“酎”指经过多次酿造的醇酒,“芳酎”即香醇的美酒。
  • 拊金樽:“拊”指轻拍、轻击;“金樽”指用金属制成的珍贵酒器,代指酒樽,此句写作者轻拍酒樽,追忆往昔欢乐的动作与神态。
  • 潘鬓转添霜:“潘鬓”典出晋代潘岳《秋兴赋序》,潘岳自云“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白发)”,后以“潘鬓”代指中年白发;“霜”喻指白发,此句写作者鬓发渐白,感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
  • 飞陇首:“陇首”指陇山(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古代为送别之地)的山顶,也可泛指远方的山丘;“飞”形容白云在陇山上空飘动的样子,此句以陇山白云衬托作者的漂泊感或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 云将皱:“皱”形容云层聚集、形态扭曲,既可能实写天气变化(将有风雨),也暗喻作者或思念对象的愁绪满怀。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词人黄庭坚的《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首词的基本信息:词牌名是“蓦山溪”,作者是黄庭坚,创作对象是衡阳的歌妓陈湘,从标题就能看出这是一首赠答词,核心是通过文字向陈湘表达情感。

先看词的上片,这部分主要是刻画陈湘的形象和心境。开篇“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用鸳鸯、翡翠这两种成对的水鸟起兴,既写出陈湘的娇小可爱,又点出她思念伴侣的心情,很自然地引出人物。接着“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这是对陈湘外貌的细节描写——皱着黛色的眉毛,眼眸像秋波一样灵动,而且作者说她的美能汇聚湖南的山水之秀,这是用自然之美衬托人的美,让陈湘的形象更动人。再往下“娉娉嫋嫋,恰似十三馀,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化用了杜牧的诗句,把陈湘比作十三四岁的少女,像没完全舒展的春花一样纤细,还点出她此刻的愁绪,让人物不仅有外貌美,还有了情感的温度。

然后是下片,这部分转到对时光和人事的感慨。“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回忆陈湘以前喜欢寻花饮酒,从不落后于别人,写出她往日的活泼,和上片的“愁”形成对比,也让人物更丰满。最后“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是全词的关键,作者担心自己或陈湘远游回来后,原来的树已经枝繁叶茂,青梅长成了豆子大小——这其实是用景物变化写时光流逝,怕的是岁月过去,人和事都变了,暗含着对分别后人事变迁的担忧,情感很含蓄。

在学习这首词时,大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词牌名“蓦山溪”的特点,以后再遇到这个词牌的作品,就能有基本的认知;二是作者化用杜牧诗句的手法,理解这种手法在诗词创作中的作用;三是结合北宋文人与歌妓交往的背景,理解这类赠答词的情感基调。另外,还要体会黄庭坚婉约词的细腻,他没有直白地说“我担心你”或“时光过得快”,而是通过描写人物、刻画景物来传递情感,这正是婉约词的魅力所在。希望大家能通过这首词,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也学会从形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赏析词作。

李之仪的这首《蓦山溪·次韵徐明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场景、抒发情感,尽显婉约词的清新与深沉,主要赏析点如下:

1. 场景描绘富有层次感:词的开篇从“神仙院宇”的空间场景切入,点明回忆的背景;接着“蜂蝶不胜闲,惹残香、萦纡深透”聚焦春归后的细节景象,以蜂蝶、残香勾勒出清幽又带几分寂寥的氛围;下片“桐阴未减,独自携芳酎”则转换到当下的场景,梧桐树阴依旧,作者独自持酒,与回忆中的“神仙院宇”形成时空对比,场景从回忆到现实,层次清晰,画面感强。

2. 情感抒发含蓄深沉:词中情感丰富却不直白:“玉徽指稳,别一般情”暗含对往昔弹琴时光的怀念,“因谁瘦?都为天然秀”以设问的方式,含蓄表达对某人(可能是友人、爱人)的思念与欣赏;“再弄想前欢,拊金樽、何时似旧”直接流露对往昔欢乐的追忆和对重逢的期盼,却以“何时似旧”的疑问收尾,留有余味;“潘鬓转添霜”“应念相思久”则将年华老去的感慨与对对方相思的揣测结合,情感深沉,不疾不徐,符合婉约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3. 意象选择贴合情感:词中“残香”“玉徽”“金樽”“桐阴”“陇首云”等意象均精心选择:“残香”既写春归后的景物,也暗喻往昔情感的余韵;“玉徽”“金樽”关联文人雅事,贴合作者身份与回忆中的欢乐场景;“陇首云”“云将皱”既写自然景象,又暗喻愁绪与漂泊感,意象与情感高度契合,让情感表达更具体、更易引发共鸣。

4. 次韵创作的格律美感:作为次韵词,此词严格遵循徐明叔原词的韵脚和格律,句式长短交错,平仄协调,如“院宇”“归后”“闲”“透”“稳”“情”“昼”“瘦”“秀”等韵脚的使用,使词读来音韵和谐,节奏舒缓,既体现了李之仪对词律的熟练掌握,也让情感的抒发更显从容。

李之仪是北宋中后期词人,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有交往,其词风清新婉丽,多抒发个人情感、离别相思或闲逸情怀。这首《蓦山溪》是“次韵徐明叔”之作,“次韵”是古代文人唱和的常见方式,说明此词是李之仪在收到友人徐明叔的《蓦山溪》后,依照其韵脚和格律创作的应和之作,核心是通过词的形式与友人互动,同时抒发自身的情感。

从词的内容来看,词中既有对“神仙院宇”“春归后”景象的回忆,也有“独自携芳酎”“再弄想前欢”的孤独与追忆,还有“潘鬓转添霜”的年华感慨和“应念相思久”的相思之情,推测创作时李之仪可能处于中年时期,经历了一定的人生漂泊或离别,心境较为沉郁。当时文人常以诗词唱和表达友情,或借唱和之机抒发个人心绪,这首词既完成了与徐明叔的唱和,也暗含了作者对时光、友情或爱情的复杂感慨,具体创作时间无明确史料记载,但可确定为李之仪中年时期的婉约风格代表作之一。

作者信息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古诗数量:2472名句数量: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