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太白韵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
音尘绝。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清澈的溪水呜咽着流淌。
寒风如洗,露出了山头的明月。
山头的明月啊。
迎来云彩归来,又目送云彩离去。
不知道如今是什么时节。
登上凌歊台眺望,直到望不见,音信也断绝了。
音信已然断绝。
船儿来来去去,天边是那对峙的宫阙。
1. 词牌名“忆秦娥”的起源与特点:据传源于李白的词作,双调,上下阕各五句,句式多为七字、三字、七字、四字、五字(或其他组合),常表达哀怨、思念等情感。
2. 叠句的作用:在词中,叠句不仅能满足格律要求,还能增强语势,强化情感的表达,如这首词中的“山头月”“音尘绝”。
3. 凌歊台的文化意象:作为历史古迹,凌歊台常出现在文人作品中,多与怀古、思乡、离愁等情感相联系。
4. 唱和与次韵:这首词是“用太白韵”,属于次韵之作,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通过诗词唱和交流的文化现象。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从“清溪咽”“霜风”等词语可以感受到一种凄清、怅惘的氛围。上阕着重写景,作者通过对清溪、霜风、明月、云彩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略带动态的画面。“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不仅写云月变幻,更暗含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下阕则由景入情,“不知今是何时节”直接流露出作者对时光的迷茫,而“凌歊望断音尘绝”则将这种情感具体化,写出了登高远望却得不到亲友消息的失落。最后“帆来帆去,天际双阙”,以眼前的景象收束,船只往来不停,而天际的双阙依旧,既表现了自然与人事的变迁,又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让读者能体会到作者那份深沉的思念与无奈。
在学习这首词时,要注意体会叠句的妙处,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同时了解“忆秦娥”这一词牌的特点和凌歊台的文化背景,这样能更深入地理解词作的内涵。
这首词开篇“清溪咽”以拟人手法写溪水呜咽,奠定了凄清的基调。“霜风洗出山头月”,一个“洗”字用得精妙,既写出了霜风的凛冽,又凸显了月光的皎洁,营造出清朗而略带萧瑟的意境。“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叠句的运用不仅符合词牌格律,更通过月亮与云的关系,暗喻人的聚散离合,情景交融。
下阕“不知今是何时节”直接抒发了时光流逝、境况迷茫之感。“凌歊望断音尘绝”点出登高远望却音信全无的失落,“音尘绝”的叠用强化了这种惆怅。结尾“帆来帆去,天际双阙”,以景结情,往来的船只与天边的双阙形成对比,既写出了眼前景象的动态,又暗含了对远方的期盼与无奈,余味悠长。全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在模仿李白词韵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李之仪是北宋词人,其一生仕途多有波折。这首词是他仿李白《忆秦娥》之韵所作。从词中“凌歊望断音尘绝”等句来看,可能是作者在凌歊台一带所作,当时或许正处于与亲友离别、音信难通的境况,心中充满了思念与怅惘之情。凌歊台作为历史名胜,常引发文人的怀古情思与羁旅愁绪,李之仪在此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寄寓着复杂情感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