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

秦观 〔宋朝〕

东风吹碧草。

年华换、行客老沧州。

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

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

东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烟两岸。

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

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

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

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

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春风吹拂,遍地碧草如茵。岁月流转,远行的人在沧州渐渐老去。看到梅花吐出旧日的花朵,柳树摇曳着新绿,这撩人的春色又爬上了枝头。我的心乱如麻,向北望去,只见阴云黯淡,向东望去,江水悠悠流淌。夕阳西斜,挂在半山,两岸暮霭沉沉。传来几声横笛的吹奏声,还有一叶扁舟在江上飘荡。曾经在青门与友人携手同游,往日的欢乐时光,如今回想起来,简直就像在梦里的扬州一样虚幻。如今又有谁会念及我在南陌伤心断肠,回首西楼往事呢?就算是天长地久,有时也会有尽头,可为什么这绵绵的愁恨却难以消除。想要请人诉说心中的愁苦,却又生怕给别人带来忧愁。

此词属于婉约词,运用了借景抒情、对比等手法。如借“梅吐旧英,柳摇新绿”等春色抒发愁苦,用昔日“青门同携手”的欢乐与今日的孤独愁苦作对比。同时,化用了一些典故和前人语句,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如“天长地久”句化用自白居易《长恨歌》。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多写男女之情和身世之感,风格委婉含蓄,情感细腻,此词正是其风格的体现。

  • 沧州:水边之地,常指隐士居处,这里代指作者被贬之地,寓意漂泊天涯。
  • 旧英:指梅花旧有的花朵。
  • 青门:汉长安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这里代指京城城门,常用来表示送别之地或往昔相聚之处。

开篇“东风吹碧草”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却紧接着以“年华换、行客老沧州”转折,点明自己的贬谪处境和岁月流逝之悲。上阕的景物描写并非单纯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春色越美,越能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下阕从回忆入手,将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凄凉相结合,层层深入地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对身世的感慨以及无法排遣的愁恨。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词人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这首词表面上是怀念昔日青楼旧好,实际上应是怀念同时遭贬谪的友人。上片主要写贬谪途中的孤单凄苦及烦乱的心绪。春色本应美好,可词人作为贬客,看到梅柳春色却心生烦恼,“寸心乱”直接点明心境,而“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则通过景物烘托出内心的迷茫与漂泊之感。下片追念旧游,“青门同携手”回忆往昔美好时光,与如今的贬谪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更显愁苦。“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化用前人语句,将身世之感融入其中,强调愁恨的无尽。最后“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体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愁绪无人可诉,又不愿拖累他人,情感真挚而深沉。

此词作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当时宋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派人物,旧派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秦观及其友人纷纷被贬斥出京,谪往各地。此词作于词人由汴京被贬往江南之时。

作者信息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古诗数量:579名句数量: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