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感遇
感遇
张九龄 〔唐朝〕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写鸟
写人
古诗译文
兰花和杜若生长在春夏时节,茂盛青翠,光彩夺目!它们幽静独立,使空旷的林中显得分外秀美,红色的花穗从紫色的茎干上探出头来。白昼渐渐变短,夕阳西下,秋风袅袅吹起,寒意渐生。
展开
知识点
1. 张九龄是唐代开元名相,也是“岭南第一人”,其《感遇》十二首开创了唐代五言古诗寄托深远的先河。
2. “感遇”为古诗常见题名,意为“有所感于遭遇”,多用于抒发人生际遇、政治感慨。
3. 本诗运用了比兴手法,以“高鸟”喻志向高远者,“飞沉”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4. 张九龄的诗歌风格清淡雅正,情意真挚,对后来的陈子昂、李白等均有影响。
5. 唐代贬谪文学中,常以孤清、幽独等意象表达士人失意后的精神坚守。
展开
古诗注解
兰若:
兰花和杜若,均为香草名,象征高洁的品格。
芊蔚:
草木茂盛的样子。
青青:
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空林色:
使空旷的树林失色,意指兰若的美丽超越了整片树林。
朱蕤(ruí):
红色的花穗。
冒:
冒出,覆盖,形容花穗从茎上生长出来。
紫茎:
紫色的茎干。
迟迟:
缓慢 [ ](c)
展开
讲解
这首《感遇》是张九龄在政治失意后的心灵独白。诗中,“幽人”即诗人自指,他在贬所独卧,试图以静修来净化内心的忧思。他想通过高飞的鸟儿传递自己高远的情怀,但现实却是无人理解,知音难觅。最后两句以自然界的“飞沉”不可相通,比喻忠臣与权奸、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表达了深切的孤独与无奈。学习此诗,应理解唐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的悲凉与坚守。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前两句写诗人独居幽处,洗尽杂念,表现出一种孤高清远的心境。三、四句以“谢高鸟”“传远情”象征诗人希望自己的忠贞与抱负能被理解与传达。五、六句笔锋一转,感叹知音难遇,无人能体会自己至诚至精的情怀,流露出深深的孤独与失落。结尾以“飞沉理自隔”作比,说明志不同道不合者难以相融,因而无法慰藉自己的赤诚之心,情感沉郁而悲慨。全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体现了张九龄《感遇》诗“兴寄深微”的艺术特色。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期间(约公元736年后)。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因直言敢谏触怒权臣李林甫等人,加之玄宗后期逐渐昏庸,最终被罢相贬官。这首《感遇》是其组诗中的一首,抒发了诗人罢相后孤独寂寞、理想受挫的苦闷,以及对知音难觅、忠心不被理解的深切感慨,体现了士大夫在政治失意后坚守高洁情操的精神追求。
展开
作者信息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古诗数量:
239
名句数量:
911
作者其他古诗
1
感遇十二首
1.1万阅读
2
感遇十二首
1万阅读
3
望月怀远
1万阅读
4
答陆澧
1万阅读
5
感遇
1万阅读
6
归燕诗
1万阅读
7
答陆澧
1万阅读
8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1万阅读
9
感遇
1万阅读
10
感遇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