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汝南的清晨,公鸡喔喔地啼叫,城头上的鼓角声平和安稳。
路边的老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相互感慨激动都流下了眼泪。
老人擦干眼泪走上前说道:“官军进入城中,人们都没有察觉。”
忽然惊叹在元和十二载,重新见到了天宝年间太平盛世的景象。
1.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歌风格雄浑爽朗,善用比兴寄托手法。
2. 元和中兴: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对藩镇势力进行打击,取得了一定成效,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平定淮西叛乱是其中的重要事件。
3. 藩镇割据: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就是藩镇割据的表现之一。
4. 诗歌体裁:此诗为七言绝句组诗中的一首,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便于反映现实内容。
《平蔡州三首》中的这一首,以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平定蔡州叛乱后的情景。我们首先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晨鸡”“鼓角”这些日常或军旅中的事物,在诗中都呈现出平和的状态,这是太平的信号。
然后关注人物——路旁老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经历了战乱的苦难,所以当和平到来时,他们的“涕零”“感激”才显得如此真切。老人的话语是诗歌的关键,既说明了官军的英勇和纪律,也点出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最后一句将元和年间与天宝年间对比,不仅表达了百姓对太平的喜悦,也反映了唐朝百姓对盛唐的怀念。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乱平息后人们的心声,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诗歌开篇以“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与战乱时期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叛乱被平定后的太平局面。接着通过“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的描写,从百姓的反应入手,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对过去战乱的痛惜和对当下和平的珍惜。
老人的话语“官军入城人不知”既写出了官军行动的神速和纪律严明,也从侧面反映出平定叛乱是民心所向,过程顺利。最后“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一句,将当下的太平与盛唐天宝年间的盛世相提并论,强烈地表达了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欣喜和赞美之情,情感真挚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此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当时唐朝朝廷派李愬等将领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收复了蔡州。长期的战乱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平定叛乱后,百姓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刘禹锡写下这首诗,歌颂平叛的胜利,反映了百姓对太平生活的喜悦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