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杜荀鹤 〔唐朝〕

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一宵同。

若看山下云深处, 直是人间路不通。

泉领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

求名心在闲难遂,明日马蹄尘土中。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这如仙境般的地方,我悠闲地寻访采药的老翁,在他的草堂中相谈甚欢,一同度过了一整夜。

若是望向山下云雾弥漫的深处,那里简直是人间的道路无法通达的地方。

泉水带着藕花来到洞口,月亮把松树的影子投射到溪东。

求取功名的心思还在,闲适的生活便难以实现,明天又要骑着马踏入充满尘土的尘世之中。

1. 杜荀鹤的诗歌风格: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兼具律诗的格律严谨与民歌的清新活泼。

2. 处士文化:在中国古代,处士是指那些有才德却不愿入朝为官的人,他们往往隐居山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3. 庐山在唐诗中的意象:庐山作为著名的山水胜地,经常出现在唐诗中,多被赋予清幽、超脱、神秘等意象,成为诗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载体。

4. 对仗手法:颈联“泉领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庐岳:指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
  • 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刘处士。
  • 采药翁:指采药的老人,这里即指刘处士。
  • 留话:留下话语,指交谈。
  • 直是:简直是。
  • 泉领藕花:泉水带着藕花,形象地描绘出泉水流经之处有藕花相伴的景象。
  • :实现,顺遂。
  • 马蹄尘土中:指奔波于尘世,追求功名。

《题庐岳刘处士草堂》是杜荀鹤的一首佳作,通过对一次拜访隐居者经历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意境和复杂的情感。

开篇诗人将庐山比作仙境,自己悠闲地寻访采药的刘处士,在草堂中相谈甚欢,这既写出了刘处士隐居环境的优美,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短暂体验和欣赏。接着,诗人描写山下云深路不通的景象,进一步突出了隐居之地的与世隔绝,与尘世形成对比。

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尤为精彩,泉水带着藕花来到洞口,月亮把松影移到溪东,这些充满生机和诗意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隐居环境的清幽与美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巧妙捕捉。

而最后一联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虽然他欣赏这种闲适的隐居生活,但求取功名的心思依然存在,这使得他无法真正安于闲适,第二天还是要回到尘世继续奔波。这种矛盾的情感,其实也反映了很多古代文人的共同心态——既向往归隐的宁静,又难以割舍对功名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在写景中融入情感,情景交融,让我们在品味优美景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庐山刘处士草堂的所见所感,将仙境般的隐居环境与尘世的奔波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首联“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一宵同”,点明了诗人在如仙境的地方寻访刘处士,并在草堂共度一夜的经历,营造出闲适的氛围。

颔联“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从视觉角度写出山下云雾缭绕,仿佛与人间隔绝,既写出了庐山的幽深,也暗示了隐居之地的超脱尘世。

颈联“泉领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对仗工整,用词精妙。“领”“将”二字赋予泉水和月亮以人的动作,生动地描绘出泉水携藕花、月光伴松影的优美景象,展现了隐居环境的清幽雅致。

尾联“求名心在闲难遂,明日马蹄尘土中”,情感急转直下,由对闲适生活的欣赏转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诗人表明自己求取功名之心未灭,难以真正享受这种闲适生活,明天又要回到尘世奔波,流露出对功名的执着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身处社会动荡、科举制度弊端丛生的时代。他一生多次参加科举,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屡屡受挫。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一次漫游途中,拜访隐居在庐山的刘处士后所作。当时他或许是在追求功名的间隙,暂时来到这幽静的山林,感受到了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己奔波于尘世的处境形成对比,从而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