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闲居寄先达

杜荀鹤 〔唐朝〕

到头身事欲何为,窗下工夫鬓上知。

乍可百年无称意, 难教一日不吟诗。

风驱早雁冲湖色,雨挫残蝉点柳枝。

自古书生也如此,独堪惆怅是明时。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说到底人生世事究竟要追求什么呢?窗前苦读的功夫,只有两鬓的白发能够见证。

宁愿一辈子都不能称心如意,也难以做到一天不吟诵诗歌。

秋风驱赶着早来的鸿雁,它们冲破了湖面的景色;雨水打落了残喘的蝉,点缀在柳树枝条上。

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是这样,唯独在这清明的时代里,更让人感到惆怅不已。

1. 杜荀鹤的诗歌风格: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晓畅,自成一格,被称为“杜荀鹤体”。

2. 晚唐诗歌特点:常带有感伤、忧郁的色彩,题材多关注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

3. 律诗体裁:此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

4. 借景抒情手法:颈联通过描写秋日风雨、雁、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感慨。

  • 到头:到最后,说到底。
  • 身事:指人生的遭遇、经历。
  • 欲何为:想要做什么,追求什么。
  • 窗下工夫:指在窗前读书学习所下的功夫。
  • 鬓上知:从两鬓的白发上可以知晓。
  • 乍可:宁可,宁愿。
  • 百年:指一生,一辈子。
  • 称意:称心如意。
  • 难教:难以让,难以做到。
  • 风驱早雁:秋风驱赶着早来的大雁。
  • 冲湖色:冲破湖面的景色。
  • 雨挫残蝉:雨水使残喘的蝉受到挫折,这里指蝉因雨而掉落。
  • 点柳枝:(蝉)点缀在柳树枝上。
  • 书生:读书人。
  • 独堪:唯独能够,特别能够。
  •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秋日闲居寄先达》是杜荀鹤一首充满个人感慨的七言律诗。开篇诗人便对人生发出叩问,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迷茫。随后通过描述自己对诗歌的执着,展现了即便生活不如意,也坚守精神追求的品格。

中间两联,诗人先抒情后写景。颔联直抒胸臆,表明诗歌在其生命中的不可或缺;颈联则转入写景,秋日的萧瑟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惆怅相互呼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最后,诗人由己及人,联想到自古以来书生的相似命运,尤其在“明时”却不得志,更强化了内心的无奈与伤感。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展现了个人的情怀,也反映了晚唐时期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联以设问起笔,“到头身事欲何为”直接抒发了对人生意义的迷茫与思考,而“窗下工夫鬓上知”则道出了自己多年苦读却年华老去的感慨,将无形的时光与苦读通过“鬓上”的白发具象化。

颔联“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语气坚定,展现了诗人对诗歌的执着热爱,即便一生不得志,也不能放弃吟诗,凸显了诗歌在他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颈联“风驱早雁冲湖色,雨挫残蝉点柳枝”是精彩的写景句,描绘了秋日里风雨交加的景象。“驱”“冲”“挫”“点”等动词的运用,使画面富有动感,既写出了秋景的萧瑟,又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脆弱的感慨,情景交融。

尾联“自古书生也如此,独堪惆怅是明时”,由个人境遇扩展到历代书生的共同命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惆怅。而“明时”的惆怅更添一层无奈,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依然不得志,更能体现诗人内心的苦闷。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身处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他才华横溢,却多次科举不第,仕途坎坷。此诗可能作于他闲居乡间之时,面对秋日景象,感慨自己的人生境遇,同时联想到历代书生的共同命运,于是写下这首诗寄给先辈贤达,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与坚守。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