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修行得似师,茅堂佛像亦随时。
禅衣衲后云藏线, 夏腊高来雪印眉。
耕地诫侵连冢土。
伐薪教护带巢枝。
有时问着经中事,却道山僧总不知。
少见修行得似师,茅堂佛像亦随时。
禅衣衲后云藏线, 夏腊高来雪印眉。
耕地诫侵连冢土。
伐薪教护带巢枝。
有时问着经中事,却道山僧总不知。
很少见到修行能像这位禅师这样的人,他居住的茅屋和供奉的佛像也都顺应时宜。
禅衣缝补之后,线迹仿佛被云彩掩藏;年寿长久,眉毛上像印着白雪。
耕种土地时告诫自己不要侵占连着坟墓的土地。
砍伐柴火时教导自己要保护带有鸟巢的树枝。
有时问起佛经中的事情,他却说道:“山野僧人什么都不知道。”
1. 作者杜荀鹤,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写社会动荡、民生疾苦,风格清新通俗。
2. “夏腊”是佛教用语,指僧尼受戒后的年岁,也用于指僧尼的年寿,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称谓。
3.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强调不执着于文字,注重内心的觉悟,诗中禅师的言行体现了禅宗的某些思想特点。
4. 古诗中常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首诗通过对禅师居住环境、服饰、外貌、日常行为等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5. 晚唐诗歌在风格上往往较为写实,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杜荀鹤的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对禅师的描写,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题觉禅和》是晚唐诗人杜荀鹤为一位禅师所作的诗歌,整首诗围绕觉禅和这位禅师展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的修行境界和高尚品德。
首先,从诗歌的结构来看,首联总起,赞叹禅师的修行与众不同,他的生活环境也顺应自然。颔联和颈联则具体描写,颔联写其外在形象,包括服饰和年龄带来的外貌特征,展现出他修行的长久和生活的简朴;颈联通过耕种和伐薪两个生活场景,刻画其内心的慈悲和品德的高尚。尾联则以禅师对经中事的回应,凸显其高深的修行境界,不执着于表面的文字知识,而是注重实践。
在理解这首诗时,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佛教文化。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诸多苦难,而佛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禅师的修行生活也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境界。诗中的“夏腊”等佛教用语,体现了佛教对当时文学创作的影响。
同时,我们可以学习诗中细节描写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小事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外,禅师“总不知”的回应,也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应过分执着于表面的知识,而应注重实践和内心的感悟。
这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品德高尚、修行深厚的禅师形象。首联“少见修行得似师,茅堂佛像亦随时”,开篇点题,直接表达了对禅师修行境界的赞叹,说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修行,连他居住的茅堂和供奉的佛像都显得那么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奢华。
颔联“禅衣衲后云藏线,夏腊高来雪印眉”,通过对禅师服饰和外貌的描写,进一步展现其形象。禅衣虽经缝补,但线迹巧妙,如被云藏;年事已高,眉毛染霜,尽显沧桑与修行的长久。
颈联“耕地诫侵连冢土,伐薪教护带巢枝”,选取禅师耕种和伐薪两个日常行为,细致地描绘出他的慈悲心怀和高尚品德。耕地时不侵占坟地,伐薪时保护有鸟巢的树枝,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的体谅。
尾联“有时问着经中事,却道山僧总不知”,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禅师对于经中事看似“不知”,并非真的无知,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不执着于文字表面,更注重在生活中践行佛法,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点。全诗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将一位品德高尚、修行精深的禅师形象跃然纸上,充满了对禅师的敬佩之情。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一生经历较为坎坷。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同时也有不少与僧人交往、描绘禅林生活的作品。《题觉禅和》便是他为一位名叫觉禅和的禅师所作,通过对禅师日常修行、生活细节的描写,表达对这位禅师高尚品德和修行境界的赞赏。当时社会动荡,佛教在民间仍有广泛影响,文人与僧人交往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这首诗可能就创作于诗人与觉禅和交往的过程中,是对禅师修行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