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项山人归天台

杜荀鹤 〔唐朝〕

因话天台归思生,布囊藤杖笑离城。

不教日月拘身事, 自与烟萝结野情。

龙镇古潭云色黑,露淋秋桧鹤声清。

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因为谈论起天台山,归乡的思绪便油然而生,你背着布囊、拄着藤杖,笑着离开城镇。

不让日月时光拘束自己的事务,自愿与山间的烟霞藤萝结下隐逸的情怀。

传说中有龙镇守的古老水潭上空云色浓黑,秋露打湿的桧树间传来仙鹤清越的叫声。

这地方到处都能用来安然隐居终老,又何必需要世间的人知道自己的姓名呢。

1. 杜荀鹤,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有《唐风集》传世。

2. 天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天台宗发源地,也是历代文人雅士隐居、游览的胜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提及。

3. 山人,古代对隐士或与世无争的人的称呼,常用来指代那些隐居在山林中,不参与世俗事务的人。

4. 诗歌中的对仗,颔联“不教日月拘身事,自与烟萝结野情”和颈联“龙镇古潭云色黑,露淋秋桧鹤声清”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 项山人:一位姓项的隐士,山人是对隐士的称呼。
  • 天台:指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是著名的游览和隐居之地。
  • 归思生:产生了回家的思绪。
  • 布囊:布袋,这里指简单的行囊。
  • 藤杖:用藤条做的拐杖。
  • 拘身事:拘束于世俗的事务。
  • 烟萝:指山间的烟雾和藤萝,代指隐居的环境。
  • 野情:喜爱自然山野的情怀。
  • 龙镇古潭:传说中由龙镇守的古老水潭。
  • :一种常绿乔木。
  • 是处:到处,处处。
  • 堪终隐:能够用来终身隐居。

《送项山人归天台》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伤感,这首诗充满了对友人归隐的赞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开篇通过“因话天台归思生”引出项山人归乡的缘由,“布囊藤杖笑离城”则勾勒出项山人洒脱的形象,简单的行囊和轻松的笑容,体现出他对归隐生活的急切与喜悦。

中间两联分别从项山人的心境和天台山的环境两方面入手。颔联写项山人不愿被世俗事务所累,渴望与自然相融的心境,展现了他对自由和超脱的追求。颈联则描绘了天台山的美景,古潭、浓云、秋桧、鹤声,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清幽、宁静、适合隐居的世界,也从侧面说明了项山人选择归隐此地的原因。

最后一联“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对天台山隐居环境的肯定,也抒发了一种不慕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这不仅是项山人的心声,也可能是诗人自己内心的向往,反映了晚唐时期一部分文人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围绕送别项山人归天台展开,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

首联“因话天台归思生,布囊藤杖笑离城”,点明了送别事由,项山人因谈及天台而生归思,带着简单的行囊,笑着离开城市,“笑”字生动地表现出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洒脱。

颔联“不教日月拘身事,自与烟萝结野情”,写出了项山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不愿被世俗事务束缚,自愿融入自然,与烟萝为伴,展现出超脱的心境。

颈联“龙镇古潭云色黑,露淋秋桧鹤声清”,描绘了天台山清幽宁静的景象,古潭、云色、秋桧、鹤声,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烘托出适合隐居的环境。

尾联“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直接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认为这里随处都可终老,不必追求名利,不必让世人知晓姓名,表达了对超然物外境界的推崇。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同时也有不少描写隐逸生活和山水风光的作品。当时社会动荡,官场黑暗,许多文人雅士不愿卷入其中,纷纷选择隐居山林。项山人便是这样一位向往隐逸生活的人,他要回到天台山隐居,杜荀鹤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既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的理解和赞赏,也流露出对这种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