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话天台归思生,布囊藤杖笑离城。
不教日月拘身事, 自与烟萝结野情。
龙镇古潭云色黑,露淋秋桧鹤声清。
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
因话天台归思生,布囊藤杖笑离城。
不教日月拘身事, 自与烟萝结野情。
龙镇古潭云色黑,露淋秋桧鹤声清。
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
因为谈论起天台山,归乡的思绪便油然而生,你背着布囊、拄着藤杖,笑着离开城镇。
不让日月时光拘束自己的事务,自愿与山间的烟霞藤萝结下隐逸的情怀。
传说中有龙镇守的古老水潭上空云色浓黑,秋露打湿的桧树间传来仙鹤清越的叫声。
这地方到处都能用来安然隐居终老,又何必需要世间的人知道自己的姓名呢。
1. 杜荀鹤,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有《唐风集》传世。
2. 天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天台宗发源地,也是历代文人雅士隐居、游览的胜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提及。
3. 山人,古代对隐士或与世无争的人的称呼,常用来指代那些隐居在山林中,不参与世俗事务的人。
4. 诗歌中的对仗,颔联“不教日月拘身事,自与烟萝结野情”和颈联“龙镇古潭云色黑,露淋秋桧鹤声清”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送项山人归天台》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伤感,这首诗充满了对友人归隐的赞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开篇通过“因话天台归思生”引出项山人归乡的缘由,“布囊藤杖笑离城”则勾勒出项山人洒脱的形象,简单的行囊和轻松的笑容,体现出他对归隐生活的急切与喜悦。
中间两联分别从项山人的心境和天台山的环境两方面入手。颔联写项山人不愿被世俗事务所累,渴望与自然相融的心境,展现了他对自由和超脱的追求。颈联则描绘了天台山的美景,古潭、浓云、秋桧、鹤声,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清幽、宁静、适合隐居的世界,也从侧面说明了项山人选择归隐此地的原因。
最后一联“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对天台山隐居环境的肯定,也抒发了一种不慕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这不仅是项山人的心声,也可能是诗人自己内心的向往,反映了晚唐时期一部分文人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围绕送别项山人归天台展开,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
首联“因话天台归思生,布囊藤杖笑离城”,点明了送别事由,项山人因谈及天台而生归思,带着简单的行囊,笑着离开城市,“笑”字生动地表现出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洒脱。
颔联“不教日月拘身事,自与烟萝结野情”,写出了项山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不愿被世俗事务束缚,自愿融入自然,与烟萝为伴,展现出超脱的心境。
颈联“龙镇古潭云色黑,露淋秋桧鹤声清”,描绘了天台山清幽宁静的景象,古潭、云色、秋桧、鹤声,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烘托出适合隐居的环境。
尾联“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直接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认为这里随处都可终老,不必追求名利,不必让世人知晓姓名,表达了对超然物外境界的推崇。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同时也有不少描写隐逸生活和山水风光的作品。当时社会动荡,官场黑暗,许多文人雅士不愿卷入其中,纷纷选择隐居山林。项山人便是这样一位向往隐逸生活的人,他要回到天台山隐居,杜荀鹤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既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的理解和赞赏,也流露出对这种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