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送越僧归海涯,僧行浑不觉程赊。
路沿山脚潮痕出, 睡倚松根日色斜。
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
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
吟送越僧归海涯,僧行浑不觉程赊。
路沿山脚潮痕出, 睡倚松根日色斜。
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
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
吟诵着诗句送别越地的僧人返回海边,僧人赶路全然不觉得路途遥远。
道路沿着山脚延伸,潮水退去的痕迹清晰可见;僧人倚靠着松树根休息,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西斜。
僧人摇动着锡杖走过山冈,猿猴抱着树木注视;提着瓶子盛取海浪,白鹭在沙滩上昂首挺立。
到了国清寺参禅之后便知晓世间本无闲事,只见他引来秋日的泉水浇灌藕花。
1.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质朴。
2.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建于隋代,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 锡杖:佛教法器,由锡、木柄等组成,僧人持锡杖出行,既有防身之用,也作为身份的象征。
4. 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静坐冥想,领悟佛法的真谛,以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5.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送僧归国清寺》是杜荀鹤送别僧人时所作的一首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点出送别之事和僧人的心态,中间两联细致描绘归途中的情景,尾联则展现僧人抵达后的生活状态。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禅意。僧人“不觉程赊”,体现了他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不为路途遥远所困扰。归途中的种种景象,如潮痕、松根、猿猴、白鹭等,都是自然之物,而僧人行走其间,与自然和谐相融,这正是佛门所追求的“物我两忘”境界的体现。
对于诗中的意象,如“锡杖”“秋泉”“藕花”等,要结合佛教文化和诗歌语境来理解。锡杖是僧人的标志,代表着他的身份和修行;秋泉和藕花则象征着清净、高洁,与佛门的清净无为相呼应。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便勾勒出鲜明的画面,语言朴素却富有表现力。中间两联的对仗,不仅形式工整,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晚唐诗歌的独特韵味,以及佛教文化对古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归国清寺途中的情景和抵达后的生活,充满了禅意和闲适之美。
首联“吟送越僧归海涯,僧行浑不觉程赊”,点明送别之事,“浑不觉程赊”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更凸显了僧人一心向佛、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
颔联“路沿山脚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和颈联“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选取了沿山而行、倚松而睡、摇锡过冈、挈瓶盛浪等场景,细致地描绘了僧人归途中的所见所行,画面感极强。猿猴抱树、白鹭翘沙等意象的加入,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野趣,也从侧面烘托出僧人行走于自然之中的自在与和谐。
尾联“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写僧人抵达国清寺后参禅悟道,心境澄澈,以引泉灌花的闲适之举作结,将佛门的清净无为与自然生活完美融合,余味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淡远,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一生经历坎坷,对佛教文化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位于浙江天台山,历史悠久,是当时僧人修行和文人游览的胜地。此诗是诗人送别一位来自越地的僧人返回国清寺时所作,通过描绘僧人归途中的情景和抵达后的生活,表达了对僧人闲适自在心境的赞赏以及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