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硖石县病叟

杜荀鹤 〔唐朝〕

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

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个没有儿女也没有孙子的患病老翁,凭借什么力气去从事农耕劳作呢?官府不管这长满蓬蒿的贫瘠土地(是否有收成),却一定要强迫从这片土地里交出王室的租税。

1. 作者杜荀鹤,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风格清新,有“杜荀鹤体”之称。

2. 这首诗属于现实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

3. 诗中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将何筋力事耕农”通过反问,加强了语气,更能体现老翁的无奈与艰难。

4. “蓬蒿地”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蓬蒿”代指荒芜贫瘠的土地,形象生动。

5. 晚唐社会背景:藩镇割据,战乱不断,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许多诗歌都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 硖石县:古县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 病叟:生病的老翁。叟,年老的男人。
  • 将何:凭借什么。
  • 筋力:体力,力气。
  • 事耕农:从事农耕活动。
  • 官家:指官府、朝廷。
  • 蓬蒿地:长满蓬草和蒿草的土地,形容土地贫瘠、荒芜。
  • 须勒:强迫,强制。须,必须;勒,勒令、强迫。
  • 王租:交给朝廷的租税。
  • 此中:这里,指这片蓬蒿地。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主要讲述了硖石县一位病翁的悲惨遭遇。

从诗句来看,开头两句“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直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怜的老翁形象。他没有后代,自己又生病,连种地的力气都没有,这让我们能感受到他生活的艰难。

而后面两句“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则把矛盾推向了高潮。官府不管土地多么贫瘠,是否有收成,只知道强行收取租税,这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结合晚唐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赋税沉重,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诗人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病翁的同情,更表达了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批判。我们读这首诗,要体会其中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感受诗人对百姓的关怀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通过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孤苦无依、身患疾病的老翁形象。首句“无子无孙一病翁”,短短七个字,便交代了老翁的处境——无儿无女,孤独一人,还身患疾病,令人同情。次句“将何筋力事耕农”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老翁根本没有力气从事农耕,为下文官府逼税的情节做了铺垫。

后两句“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深刻揭露了官府的冷酷无情。官府对这片荒芜贫瘠的土地毫不关心,却硬是要从这里收取租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统治阶级的贪婪与残暴,表达了诗人对底层百姓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全诗篇幅短小,却字字千钧,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杜荀鹤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政腐败,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这首诗通过对硖石县一位病弱老翁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底层人民的残酷剥削,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之作。唐朝末年,战乱频繁,土地荒芜,而官府却依然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