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来明府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

杜荀鹤 〔唐朝〕

珠明玉润尽惊人,不称寒门不称贫。

若向吾唐作双瑞,便同祥凤与祥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这两个孩子像珍珠美玉般温润动人,才华出众,令人惊叹,他们的气质和才华不应该与贫寒的门第和家境相匹配。如果在我们大唐王朝出现这样一对祥瑞的孩子,那就如同吉祥的凤凰和麒麟降临人间一样。

1. 杜荀鹤: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写晚唐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浅近,风格清新自然。

2.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四句,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讲究平仄和押韵。本诗为七言绝句。

3. 明府:古代对县令的尊称,因县令地位相当于古代的“明府君”而得名。

4. 祥瑞文化:在中国古代,祥瑞指吉祥的征兆,常以某些动植物(如凤凰、麒麟、灵芝等)为象征,被认为是上天对统治者德政的肯定或对美好事物的预示。诗中“祥凤与祥麟”便是典型的祥瑞象征。

  • 来明府:指清溪的县令来某,“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
  • 出二子: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见人。
  • 请诗:请求作诗。
  • 因遗一绝:于是赠送了一首绝句。“遗”在此处读wèi,意为赠送。
  • 珠明玉润:像珍珠那样圆润,像美玉那样温润,比喻人资质优异。
  • 尽惊人:全都令人惊叹。
  • 不称:不相称,不匹配。
  • 寒门:贫寒的家庭。
  • 吾唐:我们大唐王朝。
  • 双瑞:一对祥瑞之物,这里指两个孩子。
  • 祥凤与祥麟:吉祥的凤凰和麒麟,都是古代传说中象征祥瑞的神兽。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情况,它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应清溪县令来明府的请求,为其两个儿子所作的一首赞美诗。

从诗句来看,诗人首先用“珠明玉润”来形容两个孩子,这是非常高的评价,珍珠和美玉都是十分珍贵的东西,用它们来比喻孩子,说明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是非常出色的。接着说“不称寒门不称贫”,是说这样优秀的孩子,不应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里,这其实是从侧面进一步夸赞孩子的优秀超出了一般家庭的预期。

最后两句把孩子比作“祥凤与祥麟”,凤凰和麒麟在古代都是代表吉祥的神兽,是非常稀有的,诗人这么说,是认为这两个孩子就像祥瑞一样,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他们能在大唐有所作为,那将是国家的幸事。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来明府两个儿子的高度赞美和美好祝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优秀后辈的重视和欣赏。同时,诗中涉及的绝句体裁、祥瑞文化等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的诗歌和社会文化。

这首诗开篇“珠明玉润尽惊人”,用“珠明玉润”这一精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个孩子的出众资质和动人气质,“尽惊人”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惊叹之情,奠定了全诗赞赏的基调。

“不称寒门不称贫”一句,既点明了来明府家境可能并不富裕,又进一步强调了孩子的优秀与他们的家境不相称,突出了孩子自身才华的难得。

后两句“若向吾唐作双瑞,便同祥凤与祥麟”,将两个孩子比作大唐的祥瑞,与祥凤、祥麟相提并论,更是将对孩子的赞美推向了极致。诗人以神话中象征吉祥的神兽作比,不仅赞美了孩子的非凡,也寄托了对他们未来能够有所作为、为国家带来福祉的美好期望。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热烈,充满了对优秀后辈的欣赏与鼓励。

从诗题可知,这首诗是诗人杜荀鹤在清溪时,当地的县令来某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他,并请求他作诗,于是杜荀鹤便写下了这首绝句相赠。当时可能是在一次文人雅士或官场人士的交往场合,来明府为了展示自己儿子的出众,特意请杜荀鹤这位有名的诗人题诗,而杜荀鹤见到两个孩子资质不凡,便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