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
不及巴山听猿夜,三声中有不愁声。
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
不及巴山听猿夜,三声中有不愁声。
在荒凉的客舍中,我伴着秋色入眠,家家户户都在月光下捶打衣裳,砧杵声此起彼伏。
这情景比不上在巴山听猿猴啼叫的夜晚,那猿啼三声中,尚且有不包含忧愁的声音。
1.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质朴。
2. 砧杵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砧杵声常与思乡、思妇、秋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因为古时妇女多在秋季捣衣,为远方的亲人准备寒衣,故而砧杵声易引发人的思念之情。
3. 对比手法:此诗后两句运用对比,通过将砧杵声与猿啼声对比,突出砧杵声所引发的愁苦之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偏向清丽、感伤,此诗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对景物和声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愁。
《秋夜闻砧》是杜荀鹤一首充满愁绪的诗作。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荒凉客舍”“愁声”等词语中,能明显感受到诗人的孤寂与愁苦。
再逐句分析,首句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荒凉”直接点明客舍的特点,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眠秋色”则把人融入到秋日的景色中,让人感受到那种秋日的萧瑟与冷清。
第二句描绘了月明之夜家家户户捣衣的情景,砧杵声在寂静的夜晚格外清晰,这声音对于在家的人来说或许是温馨的,但对于漂泊在外的诗人而言,却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的触发点,更反衬出他的孤独。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将秋夜的砧杵声与巴山的猿啼声对比,一般来说猿啼是悲伤的,但诗人却认为此刻的砧杵声比猿啼更让人忧愁,因为猿啼中还有“不愁声”,而这里的砧杵声承载了他全部的思乡之愁和漂泊之苦。这种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那深沉而浓郁的愁绪。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声音的细致描写,将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是一首能引发读者共鸣的佳作。
首句“荒凉客舍眠秋色”,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荒凉的客舍,以及时间——秋日,“眠秋色”将秋色与人的状态相融,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次句“砧杵家家弄月明”,以动衬静,月明之夜,家家户户的砧杵声传来,这原本充满生活气息的声音,在漂泊的诗人听来,却更显周围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也暗示了别家的团圆与自己的漂泊形成对比。
后两句“不及巴山听猿夜,三声中有不愁声”,运用对比手法,将此刻的砧杵声与巴山的猿啼声作比。猿啼向来被认为是悲苦的象征,但诗人却觉得此刻的砧杵声比猿啼更让人愁苦,因为猿啼中尚且有“不愁声”,而此刻的砧杵声却满是思乡之愁、漂泊之苦,将诗人的愁绪推向极致,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常年漂泊在外。此诗可能是他在异乡漂泊期间,于秋日夜晚听到家家户户的捣衣声有感而作。秋日是家人团聚的时节,而诗人却身处荒凉客舍,捣衣声本是寻常生活场景,在此刻却勾起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与漂泊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