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 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 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放眼望去,晴朗的江面像展开的画屏一样美丽,这片土地从桃塞一直连接到蒲城。
河滩边,白鹭占据着清澈的水波静静站立;原野上,农人在落日的余晖中依然忙着耕作。
几行离去的大雁消失在天边,一朵孤云在洁净的天空中生成。
靠着栏杆一整天也不回头,楚地的江水和吴地的山峦承载着我无限的情思。
1. 韦庄,晚唐诗人、词人,字端己,著有《浣花集》等。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2. 律诗体裁: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3.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晴川”“鹭”“原上”“去雁”“孤云”等意象,通过对这些自然和人文意象的描绘,营造出特定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
4. 借景抒情:这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描绘盘豆驿水馆后轩周围的景色,将自己的情思融入其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5. 古代驿站:盘豆驿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在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古代起着重要作用,很多诗人途经驿站时会留下诗作。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题盘豆驿水馆后轩》是晚唐诗人韦庄的作品,诗人在途经盘豆驿的水馆后轩时,被眼前的景色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从结构上看,这首七言律诗层次分明。首联总写远景,展现了晴川的美景和广阔的地域连接,为整首诗奠定了开阔的基调。颔联和颈联则具体描绘了近景和天空的景象,滩头的白鹭、原野上的农人、天际的去雁、空中的孤云,这些景物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尾联则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楚水吴山的无限情思,点明了主旨。
在语言上,诗人用词精准生动,如“展画屏”形象地写出了晴川的美丽;“占清波立”写出了白鹭的悠闲姿态;“侵落照耕”则描绘出农人劳作的场景。对仗的运用也使诗歌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如“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词性相对,句式整齐。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而尾联的“无限情”则可能包含了诗人对故乡或亲友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等复杂情感。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唐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情感,同时也能了解到一些古代的地理知识和社会风貌。
这首诗描绘了盘豆驿水馆后轩周围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思,意境开阔,情感真挚。
首联“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以开阔的视野起笔,将晴朗的江面比作展开的画屏,写出了景色的优美,同时点出此地的地理位置,从桃塞连接到蒲城,展现出地域的广袤。
颔联“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选取了滩头的白鹭和原野上耕作的农人两个意象,一动一静,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白鹭静立清波,姿态悠闲;农人在落日下耕作,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颈联“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转向天空的景象,远去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孤云在洁净的天空中生成,画面空旷而高远,既写出了天空的辽阔,也可能暗含着诗人的漂泊之感。
尾联“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直抒胸臆,诗人靠着栏杆一整天不回头,心中充满了对楚水吴山的无限情思,将观景时的陶醉和内心的情感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对仗工整,通过对不同景物的描绘,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韦庄是晚唐时期的诗人,经历了唐末的战乱动荡。盘豆驿是古代的一个驿站,位于今陕西潼关附近,是交通要道。诗人途经盘豆驿,在水馆后轩停留,看到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和内心的情思。当时社会的动荡可能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印记,使得诗中既有着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可能蕴含着对时局或个人境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