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楼作

韦庄 〔唐朝〕

有客微吟独凭楼,碧云红树不胜愁。

盘雕迥印天心没, 远水斜牵日脚流。

千里战尘连上苑,九江归路隔东周。

故人此地扬帆去,何处相思雪满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有位客人轻声吟诵着独自凭靠在楼栏上,碧空中的红霞和岸边的红树都载不动这无尽的愁绪。

盘旋的雕鹰远远地消失在天边,远方的江水斜斜地牵引着夕阳的余晖流淌。

千里之外的战火烟尘蔓延到了皇家的园林,从九江返回的路途被东周故地阻隔。

老朋友曾在这里扬帆离去,如今在何处思念着对方,不知不觉已愁得满头白发。

1. 韦庄,晚唐诗人、词人,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是花间派代表词人之一,其诗多反映战乱流离和个人感慨。

2. 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

3.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愁绪。

4. “上苑”在古代诗歌中常代指京城,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

  • 清河县:地名,在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
  • 凭楼:倚靠在楼栏上。
  • 不胜愁:承受不住的愁绪。
  • 盘雕:盘旋的雕鹰。
  • 天心:天空的中央,指天边。
  • 日脚:指透过云层下射的日光,这里指夕阳余晖。
  • 上苑:皇家的园林,代指京城。
  • 九江: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这里代指中原地区。
  • 雪满头:形容因思念而忧愁,头发变白。

《清河县楼作》是韦庄的一首经典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不胜愁”可以看出,全诗围绕“愁”字展开。

首联描绘了诗人独自登楼的情景,“微吟”一词表现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碧云红树”本是美景,却让诗人感到“不胜愁”,这是一种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颔联的写景很有特色,“盘雕迥印天心没”写出了雕鹰的高远和天空的广阔,“远水斜牵日脚流”则描绘了江水悠悠、日影西斜的景象,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漂泊与孤独。

颈联将目光从自然景色转向社会现实,“千里战尘连上苑”写出了战乱的范围之广,已经影响到了京城,“九江归路隔东周”则表达了诗人归乡之路被阻断的无奈,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故乡的思念。

尾联由国事、乡愁转向对友人的思念,“故人此地扬帆去”回忆起友人离去的情景,“何处相思雪满头”则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愁绪贯穿全诗。首联“有客微吟独凭楼,碧云红树不胜愁”,以“独凭楼”点明诗人的处境,“碧云红树”的美景却反衬出“不胜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

颔联“盘雕迥印天心没,远水斜牵日脚流”,描绘了高远空旷的景象,雕鹰消失在天边,江水牵引着日脚流淌,既写出了景色的壮阔,又暗含着时光流逝、人生漂泊之感。

颈联“千里战尘连上苑,九江归路隔东周”,由景入情,将个人的愁绪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千里战尘弥漫到京城,归途被阻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

尾联“故人此地扬帆去,何处相思雪满头”,以对友人的思念作结,“雪满头”既写出了思念之深,又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将愁绪推向高潮,余味无穷。

韦庄是晚唐诗人,身处战乱频繁的时代。当时唐朝国力衰退,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这首诗可能是韦庄在途经清河县时,登上城楼有感而发所作。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秋景,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友人的牵挂。

作者信息
韦庄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古诗数量:495名句数量: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