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寥门户寡相亲,日日频来只有君。
正喜琴尊长作伴, 忽携书剑远辞群。
伤心柳色离亭见,fW耳蝉声故国闻。
为报明年杏园客,与留绝艳待终军。
寂寥门户寡相亲,日日频来只有君。
正喜琴尊长作伴, 忽携书剑远辞群。
伤心柳色离亭见,fW耳蝉声故国闻。
为报明年杏园客,与留绝艳待终军。
我家门庭冷落,少有亲友往来,平日里频频来访的只有您。
正欢喜能有琴瑟酒器常伴左右,您却忽然携带书籍宝剑远离众人。
在离别的亭台边,看到凄清的柳色令人伤心,耳畔仿佛听到故乡的蝉鸣。
请告诉明年参加杏园宴的举子们,要为像终军一样有壮志的人留下最美的春色。
1. 评事:古代官职,属于大理寺,主要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工作。
2. 杏园宴:唐代科举制度中,新科进士考中后会在长安的杏园举行宴会,称为杏园宴,是当时文人雅士的重要活动。
3. 终军:西汉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以有远大志向著称,"终军请缨"是著名的历史典故,后常用来指代立志报国的青年。
4. 送别诗常见意象:诗中的"柳"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因"柳"与"留"谐音,常用来表达挽留和不舍之情;"蝉声"在古诗中多与愁绪相关,常用来烘托凄凉伤感的氛围。
5. 韦庄:晚唐诗人、词人,字端己,著有《浣花集》,其诗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怀,风格清丽婉约。
《送范评事入关》是一首典型的晚唐送别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首先,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先是通过首联和颔联,直白地抒发了对友人的依赖和不舍之情,自己门庭冷落,唯有友人常来相伴,刚刚享受这份情谊,友人却要离去,这种情感的转折很能引起共鸣。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颈联的借景抒情非常出色。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有多伤心,而是通过描写离亭边的柳色和仿佛听到的故国蝉声,将内心的伤感寄托在景物之中,让读者更能体会到那种浓浓的离愁别绪。
再者,尾联的用典也很有深意。诗人用终军的典故,既是对友人的鼓励,希望他能像终军一样有远大志向,成就一番事业,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为报明年杏园客"也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杏园宴是文人成功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盼。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平实却情感饱满,既有离别时的伤感,又有对未来的希望,是一首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之间的真挚情谊,还能了解到唐代的一些社会习俗和文化典故。
这首送别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首联"寂寥门户寡相亲,日日频来只有君",通过对比自己门庭冷落与友人频繁来访,凸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为下文的送别之愁做了铺垫。
颔联"正喜琴尊长作伴,忽携书剑远辞群",先写与友人相聚的喜悦,"正喜"与"忽携"形成转折,写出了友人突然离去带来的意外与不舍,"琴尊作伴"与"书剑辞群"也分别体现了相聚的闲适与离别时的壮志。
颈联"伤心柳色离亭见,入耳蝉声故国闻",选取了"柳色"和"蝉声"两个典型意象,柳常与离别相关,蝉声则易引发愁思,诗人将眼前的离亭柳色与耳畔仿佛听到的故乡蝉声结合,既写了送别现场的伤感,又融入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景交融,感染力强。
尾联"为报明年杏园客,与留绝艳待终军",笔锋一转,由离愁转向对友人的期许,借用终军的典故,鼓励友人要有远大志向,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能够建功立业的美好祝愿,使诗歌的情感不至于过于低沉,增添了昂扬之气。
韦庄是晚唐诗人,身处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此诗是韦庄为送别友人范评事入关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范评事可能是要前往京城谋取前程或履行公务。当时文人之间的交往频繁,送别是常见的题材,诗人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寄语,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情谊以及对友人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