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到山阳事事非,谷云谿鸟尚相依。
阮咸贫去田园尽, 向秀归来父老稀。
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
年年为献东堂策,长是芦花别钓矶。
一径寻村渡碧溪,稻花香泽水千畦。
云中寺远磬难识, 竹里巢深鸟易迷。
紫菊乱开连井合,红榴初绽拂檐低。
归来满把如渑酒,何用伤时叹凤兮。
却到山阳事事非,谷云谿鸟尚相依。
阮咸贫去田园尽, 向秀归来父老稀。
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
年年为献东堂策,长是芦花别钓矶。
一径寻村渡碧溪,稻花香泽水千畦。
云中寺远磬难识, 竹里巢深鸟易迷。
紫菊乱开连井合,红榴初绽拂檐低。
归来满把如渑酒,何用伤时叹凤兮。
第一首:
回到山阳,世间万事都已改变,只有山谷中的云彩和溪涧的鸟儿依旧相互依偎。
像阮咸那样贫困离去,田园都已荒芜;如向秀归来时,父老乡亲已所剩无几。
秋雨过后,有几户人家的红稻成熟了;野外的池塘里,哪里有肥美的鱼儿呢?
年年为了献上应试的策论,常常在芦花纷飞时告别钓鱼的石矶。
第二首:
沿着小路寻访村庄,渡过碧绿的溪水,稻花的香气弥漫在千亩水田之上。
云雾中的寺庙遥远,钟声难以分辨;竹林里鸟巢深藏,鸟儿容易迷失方向。
紫色的菊花杂乱地开放,连接着水井;红色的石榴花刚刚绽放,低垂着拂过屋檐。
归来时满捧像渑水一样多的美酒,何必为时事而感伤,感叹凤凰不再呢。
1. 韦庄:晚唐著名诗人、词人,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多写离情别绪和个人感慨,风格清丽。
2. 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常聚在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3. 用典:这两首诗多处运用典故,如“阮咸贫去”“向秀归来”“东堂策”“叹凤兮”等,使诗歌内涵更丰富,表达更含蓄。
4. 律诗:这两首诗都是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体现了唐诗的典型特征。
《鄠杜旧居二首》是韦庄回到旧居后的感怀之作。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两首诗都围绕着旧居展开,却各有侧重。第一首更多的是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仕途的思考,第二首则侧重于描绘旧居周边的美景,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典故的运用。比如“阮咸贫去田园尽,向秀归来父老稀”,这里用阮咸和向秀的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处境,也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无论是“秋雨几家红稻熟”还是“紫菊乱开连井合”,都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当时的景象。
从情感上看,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对世事变迁的无奈,有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也有对仕途的疲惫,还有在困境中的一丝豁达。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对旧居及周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是晚唐诗歌中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两首诗情景交融,将写景、抒情、用典巧妙结合,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第一首开篇“却到山阳事事非”直抒胸臆,点明物是人非的感慨。接着用阮咸、向秀的典故,既写出自己的贫困和对旧友的思念,又暗示了时代的变迁。“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描绘了秋日乡村的景象,充满生活气息,却也暗含着对世事无常的无奈。最后两句“年年为献东堂策,长是芦花别钓矶”写出为了仕途奔波,常常离别田园,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不舍和对仕途的疲惫。
第二首则着重描写旧居周边的美景。“一径寻村渡碧溪,稻花香泽水千畦”勾勒出一幅清新的乡村画卷,稻花飘香,溪水潺潺。“云中寺远磬难识,竹里巢深鸟易迷”营造出幽静深远的意境。“紫菊乱开连井合,红榴初绽拂檐低”细致地描绘了菊花和石榴花的情态,充满生机。结尾“归来满把如渑酒,何用伤时叹凤兮”则表现出一种豁达,既然有美酒相伴,何必为时事感伤,在无奈中透出一丝洒脱。
韦庄是晚唐诗人,历经战乱,一生漂泊。《鄠杜旧居二首》是他回到鄠杜旧居时所作。当时唐朝已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诗人目睹旧居周边的变化,感慨万千。他通过对旧居景物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叹,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对仕途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