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 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 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汧水悠悠流淌,像一条展开的白色丝织品;远处的山峦如同美丽的图画,翠绿的眉黛横亘天际。
僧人寻找野外的渡口,要返回吴岳;大雁带着夕阳的余晖,飞入渭城。
边境安宁,却不收缴蕃人营帐的马匹;土地贫瘠,只能售卖陇山的鹦鹉。
牧童在何处吹奏起羌笛?一曲《梅花落》的曲调,传出塞外的声响。
1. 韦庄: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字端己,著有《浣花集》。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丽婉约。
2. 汧水:古水名,在今陕西境内,是渭河重要支流,在古代交通和农业发展中有着一定地位。
3. 吴岳:古代名山,为五岳之外的名山,在历史上有一定的文化影响。
4. 羌笛:羌族的传统乐器,常用于边塞诗中,常用来烘托边塞的苍凉氛围和思乡之情。
5. 《梅花落》:古代著名笛曲,多表达思乡、怀旧等情感,在唐诗中经常被提及。
6.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歌多反映现实的苦难和个人的愁绪,风格多样,有的清丽,有的沉郁。
《汧阳间》是韦庄描绘边塞附近风光与社会状况的诗作。我们先从字面意思入手,理解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景象:悠悠流淌的汧水、如画的远山,这些自然景观展现了汧阳的地理风貌。而僧人的行程、大雁的归踪,则让画面动了起来,也暗示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接着,我们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内涵。颈联看似写边境平静,实则“不收蕃帐马”暗示了潜在的危机;“地贫惟卖陇山鹦”则直白地反映了当地的贫困,这背后是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尾联的羌笛之声,更是将边塞的氛围推向高潮,笛声中的《梅花落》曲调,既可能是牧童无心之作,也可能寄托了诗人的思乡或忧国之情。
在赏析这首诗时,要注意情景结合的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见所闻之中,让我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脉搏。同时,了解诗中涉及的地名、乐器、乐曲等知识点,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体会晚唐诗歌中那种独特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描绘了汧阳一带的秋日景象,意境开阔又带着些许苍凉。首联“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以生动的比喻勾勒出汧水的绵长和远山的秀美,展现出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颔联“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通过僧人赶路、大雁归城的动态场景,为静态的画面增添了生机,同时“斜阳”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营造出淡淡的暮色氛围。
颈联“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由自然景象转向社会现实,写出边境看似平静却暗藏隐忧,以及当地土地贫瘠、民生凋敝的状况,流露出诗人对边疆安危和百姓生活的关切。尾联“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以牧童吹奏羌笛的场景收尾,悠扬的笛声带着边塞的气息,既呼应了边境的背景,又给全诗增添了一丝悠远的韵味,余音袅袅,引人深思。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将自然之景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沉的忧思。
韦庄是晚唐诗人,经历了唐末的战乱动荡。当时社会局势混乱,边疆也并不稳定。这首《汧阳间》可能是他在游历汧阳一带时所作,通过对当地自然风光、人物活动以及边境状况的描写,寄寓了对时代的感慨。汧阳地处边境附近,诗人在此地所见所闻,引发了他对边塞生活、社会现实的思考,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记录眼前的景象和心中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