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
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
火鼠重收布,冰蚕乍吐丝。
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
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
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
火鼠重收布,冰蚕乍吐丝。
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
五百首新写的诗篇,密封好寄给你之时。
只凭您来品鉴赏析,不愿让世俗之人知晓。
如同珍贵的火鼠布被重新收纳,又似冰蚕刚刚吐出的蚕丝。
真需要有天上的能工巧匠,将这些诗作裁剪成领巾披上。
1. 王贞白,晚唐诗人,字有道,自幼聪颖,擅长写诗,其诗多为五言律诗,风格清新自然。
2. 郑谷,晚唐著名诗人,字守愚,以《鹧鸪诗》闻名,被称为“郑鹧鸪”,其诗风清新通俗,深受时人推崇。
3. 火鼠与冰蚕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事物,常被用来比喻珍贵稀有的东西,在古诗文中常见此类意象。
4. 颔联、颈联是律诗中的术语,律诗通常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
《寄郑谷》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七言律诗,是诗人王贞白寄诗给郑谷时的作品。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内容,诗人写了五百首新诗,把它们密封好寄给郑谷,希望得到他的品鉴,而不想让俗人知道。接着用珍贵的火鼠布和冰蚕吐的丝来比喻自己的诗作,最后说只有像郑谷这样技艺高超的人才能欣赏这些诗作。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对郑谷充满了敬佩之情,将其视为自己诗作的知音。在古代,文人之间常常通过寄诗唱和来交流情感、探讨诗艺,这首诗正是这种文人交往的体现。诗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俗人知晓,反映出他对诗歌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知音的渴求。
在艺术手法上,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作比作火鼠布和冰蚕丝,形象地突出了诗作的珍贵。同时,诗歌结构严谨,四联层次分明,从寄诗之事到表达态度,再到赞美诗作和推崇对方,层层递进,情感表达真挚自然。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晚唐时期文人之间的交往氛围,以及他们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也能了解到王贞白和郑谷在当时诗坛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一些古代传说在诗歌中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晚唐诗歌的特点。
这首诗是王贞白寄诗给郑谷时所作,情感真挚,表达了对郑谷的推崇和对自己诗作的珍视。
首联“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简洁明了地交代了事件,将自己的五百首新诗密封寄给对方,开门见山,直抒其事。
颔联“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体现了诗人的态度,只希望得到郑谷的品鉴,不希望被俗人知晓,既表现出对郑谷的信任与敬佩,也暗示了对世俗之人不懂诗的不屑,凸显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珍视。
颈联“火鼠重收布,冰蚕乍吐丝”,运用了两个传说中的珍贵事物作比,将自己的诗作比作珍贵的火鼠布和冰蚕刚吐出的丝,既写出了诗作的珍贵,也暗示了其质量之高,新颖独特。
尾联“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进一步赞美郑谷的才华,认为只有像他这样技艺高超的“天上手”,才能真正欣赏和品评自己的诗作,将诗作比作可裁剪成领巾的珍品,意境优美,表达了对郑谷的高度认可。
全诗语言质朴却情感饱满,通过比喻等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求以及对自己作品的珍视。
王贞白是晚唐诗人,郑谷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以写诗闻名。王贞白创作了五百首新诗,将其寄给郑谷,希望得到他的指点和品鉴。从诗中可以看出,王贞白对郑谷的才华十分敬佩,认为他是懂诗的行家,而不希望这些诗作被不懂诗的俗人所知晓,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珍视以及对知音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