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为塞郡,自古有儒流。
素望知难惬,新恩且用酬。
犬牙连蜀国,兵额贯秦州。
只作三年别,谁能听邑留。
清时为塞郡,自古有儒流。
素望知难惬,新恩且用酬。
犬牙连蜀国,兵额贯秦州。
只作三年别,谁能听邑留。
政治清明的时代成州是边塞郡县,自古以来就有儒者文人在此地。
素来的声望知道难以让人满意,新的恩宠暂且用来酬谢。
成州地形像犬牙一样与蜀国相连,驻军的数额贯通到秦州。
只当作是三年的分别,谁能听任地方百姓挽留。
1. 唐代州郡长官称谓:唐代地方行政单位中,州的长官有时称刺史,有时称牧,牧一般由亲王或重臣担任,此处“成州牧”即指成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2. 边塞诗相关:此诗虽非典型边塞诗,但涉及边塞郡县的描写,反映了唐代边塞地区的地理、军事状况,可与其他边塞诗相互参照理解。
3. 诗歌体裁:本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4. 唐代地理:诗中提到的成州、秦州、蜀国等地,是唐代重要的地理区域,了解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送成州牧》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送别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从成州的基本情况入手,介绍其作为边塞郡县却有儒风的特点,这是对友人赴任之地的背景交代。
接着,诗人转到对友人的评价与期许,“素望知难惬”承认友人声望之高,常人难以满足其志向,而“新恩且用酬”则说明此次任命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与回报。这既体现了对友人的了解,也包含着鼓励。
再看对成州地理与军事的描写,“犬牙连蜀国,兵额贯秦州”,用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信息,让我们感受到成州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友人此次赴任肩负的责任。
最后,尾联以分别的时间和对百姓挽留的设想作结,情感自然流露。一方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觉得三年时间也颇为漫长;另一方面,“谁能听邑留”则是对友人到任后能有良好政绩、受百姓爱戴的预见,是一种含蓄的赞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唐代送别诗的温情,还能了解到当时的地理、官制等知识,体会诗歌中景、情、事的融合之妙。
首联“清时为塞郡,自古有儒流”,点明成州在清明时代虽是边塞郡县,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儒者文人在此活动,为下文写友人赴任铺垫了文化氛围。
颔联“素望知难惬,新恩且用酬”,既肯定了友人一向的声望,又说明新的任命是对其的一种酬谢,体现出对友人的认可与鼓励。
颈联“犬牙连蜀国,兵额贯秦州”,生动描绘了成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地形与蜀国相连,军事编制又与秦州相关,突出了其军事战略地位,暗示友人赴任责任重大。
尾联“只作三年别,谁能听邑留”,以分别的时间预期和对友人可能被百姓挽留的设想作结,既表达了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也从侧面烘托出友人的贤能,预计他到任后会深受百姓爱戴,情感真挚动人。
全诗语言质朴,对仗工整,既写了地方情形,又抒发了送别之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张蠙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成州地处边塞,是军事要地,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此诗是诗人为送别即将赴任成州牧的友人而作,当时唐朝虽已走向衰落,但局部地区仍有相对稳定的局面。诗人通过对成州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描绘,既表达了对友人赴任之地的了解,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期许与不舍之情。